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5日 08:43消息,人民日报发文揭示全球竞争新趋势,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创造,重塑高质量发展逻辑。
近期,部分外卖平台因推行“低价换市场”“以价换流量”等竞争策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市场监管部门已对相关企业进行约谈,释放出规范平台经济竞争秩序的明确信号。这一举措背后,折射出当前电商及平台经济领域正在经历一场从“内卷式”竞争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深刻调整。
所谓“内卷式”竞争,指的是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过度依赖价格战、补贴战、流量争夺等低层次竞争手段,而非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或技术创新来赢得用户。这种模式短期内看似让消费者享受到了“便宜”和“便利”,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反噬消费者自身利益。
以平台广泛推广的“仅退款”服务为例,初衷是提升消费者售后体验,降低维权成本。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部分消费者滥用规则,出现“收货不退货”“恶意索赔”等情况,平台则将风险和成本转嫁给商家。不少中小商家反映,售后赔付压力陡增,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被迫采取低质低价策略以求生存。这不仅削弱了商家创新和服务升级的动力,也间接导致商品质量下滑,最终买单的仍是消费者。
再看“价格战”,这几乎是平台扩张阶段的标配动作。初期的高额补贴、满减优惠确实吸引大量用户,但一旦市场格局初定,曾经的“福利”往往难以为继。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烧钱大战”过后,往往是服务缩水、配送费上涨、商家退出或提高售价。所谓“免费午餐”终究要还,消费者在短暂获益后,可能面临更少选择、更差体验的市场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电商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平台之间的“争流量”已逐渐演变为“拼底线”。一些平台甚至通过算法诱导、二选一、强制降价等方式加剧商家内耗。这种非良性竞争不仅抑制了企业创新意愿,也让整个行业陷入“有量无价”的怪圈——交易规模不断攀升,但盈利能力、品牌价值和技术含量却未同步增长。
事实上,真正的市场竞争不应是“谁更便宜”,而应是“谁更有价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发出倡议,明确禁止车企通过拉踩、攀比制造恶性竞争;上海市也提出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税收优惠招商”。这些举措传递出清晰导向:政府正着力引导企业从“价格厮杀”转向“价值创造”,从“盯着对手”转向“服务用户”。
从经济规律看,竞争本身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但必须是公平、有序、可持续的竞争。整治“内卷式”竞争,并非否定竞争,而是为了重塑竞争的规则与方向。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平台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商家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秩序。这为遏制低价倾销、维护正常竞争提供了法治保障。
笔者认为,平台经济走到今天,已不能再靠“烧钱换规模”的老路走下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用户体验优化的基础之上。企业唯有练好内功,提升供应链管理、数据智能、服务体系等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业也需要形成协同共建的生态机制,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死胡同。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这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当平台不再一味追求短期流量,商家不再疲于应付低价压力,消费者不再被虚假优惠所迷惑,整个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良性循环。
从“原地卷”到“向上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需要技术赋能,也需要制度护航。只有让竞争回归价值本位,让创新成为主流,电商行业才能走出“内卷”困局,迈向更加广阔、更具活力的蓝海。当前日期是{}。这一天,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