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5日 08:44消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两部门联合加大资金支持,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记者24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央行与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通过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资金支持,并鼓励发行“三农”、小微、绿色专项金融债券,进一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意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提出五大重点方向。其一,强化粮食安全金融保障,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倾斜信贷资源,深化对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强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支持。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此举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筑牢“中国饭碗”的根基。
其二,《意见》强调持续巩固金融帮扶成果,要求继续落实差异化金融政策,保持对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同时,优化联农带农机制,谋划过渡期后的金融帮扶长效机制。这一安排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前瞻性,防止因金融支持断档导致返贫风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其三,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土特产”融资模式和专属金融产品,推广“一链一策”服务模式,丰富债券、理财等产品供给。这不仅有助于激活乡村特色产业潜力,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金融服务必须从“输血”转向“造血”,真正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其四,提升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通过投贷联动、银团贷款、项目打包等方式,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同时,因地制宜提供债券、股权、基金、融资租赁等综合服务,助力县域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农村将不再是单一的居住空间,而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展单元,金融支持需同步升级。
其五,强化金融赋能乡村治理。增强对“农文旅”融合项目的金融服务供给,利用信贷服务平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这一举措直面当前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信用难评估”的痛点,通过科技手段和制度建设双轮驱动,有望破解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意见》通过优化金融帮扶政策、衔接乡村振兴服务需求,强化了金融要素保障。更重要的是,它推动金融机构深入调研农村实际需求,创新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这不仅是政策引导,更是一场金融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从“我能提供什么”转向“农村需要什么”。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的体制机制,探索农业设施、畜禽活体的确权颁证与抵押登记制度,扩大抵押融资覆盖面。这一突破性提法直击农村资产“沉睡”难题。长期以来,农民手中有资产却难变现,根源在于产权不明、估值困难、流转不畅。若能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将极大激活农村沉睡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应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的运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乡村振兴信贷投放。同时支持发行“三农”专项债券,拓宽资金来源。他特别强调,要发挥财政、农业与金融部门的协同效应,分担涉农信贷风险,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这一观点切中要害——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不能靠“情怀放贷”,而必须建立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此次《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正从“广覆盖”迈向“深融合”阶段。过去十年,我国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提升服务质量和精准度。金融不应只是被动响应需求,更应主动参与乡村产业规划、治理优化和数字转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活水”润泽广袤田野。
据悉,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与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协同,聚焦农村改革重点任务,用改革方法提升金融支农效能。同时加强统计监测与考核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可以期待,在政策持续发力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将步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