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商业航天加速突围:政策+技术+生态三轮驱动新纪元

商业航天驶入快车道:政策、技术与生态共筑未来新引擎

中信建投指出,政策、技术、生态三箭齐发,商业航天进入组网提速+质量筑基新阶段。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与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风险较高等工程特性。目前,我国国有及民营企业纷纷布局该领域,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正在逐步转变,商业航天力量正加快推动低轨互联网的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多款可复用商业火箭计划升空,以及卫星互联网在海外开展试运行,预计到2025年,我国卫星星座的整体建设将迈入新阶段。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共同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 政策监管日益明确:国家航天局于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提出“终身追责制”和对高风险项目的独立评估机制,倒逼企业从“粗放发展”转向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的双轮驱动,加速行业整合;技术攻关不断加快:垣信卫星以13.36亿元进行发射服务招标(一箭18星/10星),释放出组网进程加快的信号;生态协同持续扩展: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于7月22日开放50家成员准入,通过“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一步补强产业链短板。

商业航天加速突围:政策+技术+生态三轮驱动新纪元

   中信建投:政策、技术、生态三方面协同发力,商业航天正迈入“组网提速、质量筑基”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相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如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和数据处理等,显著提升了商业航天的效率与可靠性。此外,产业生态的日益成熟,也推动了上下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更加开放、协同的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商业航天正在从单一项目向系统化、规模化迈进,为未来空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业航天加速突围:政策+技术+生态三轮驱动新纪元

   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政策监管日益清晰:国家航天局于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终身追责制”和对高风险项目的独立评估机制,这将倒逼企业从过去的“野蛮生长”转向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的双轮驱动,加快行业整合与洗牌进程;技术攻坚持续提速:垣信卫星近日以13.36亿元的招标金额启动发射服务项目,计划一次任务部署18颗或10颗卫星,释放出组网加速的强烈信号;生态协同不断深化: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于7月22日宣布开放50家成员准入,通过“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一步补强产业链短板,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从当前趋势看,中国商业航天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率,也为未来空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与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风险较大的特点。我国国有及民营企业正积极布局,推动卫星研制和火箭发射模式不断升级,商业航天力量正加速推进低轨互联网的建设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多款可重复使用商业火箭计划陆续升空,卫星互联网业务也开始在海外试运行。预计到2025年,我国卫星星座的整体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政策监管日益清晰:国家航天局于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终身追责制”和对高风险项目的独立评估机制,这将倒逼企业从过去的“野蛮生长”转向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的双轮驱动,加快行业整合与洗牌进程;技术攻坚持续提速:垣信卫星近日以13.36亿元的招标金额启动发射服务项目,计划一次任务部署18颗或10颗卫星,释放出组网加速的强烈信号;生态协同不断深化: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于7月22日宣布开放50家成员准入,通过“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一步补强产业链短板,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从当前趋势看,中国商业航天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率,也为未来空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垣信卫星13.36亿招标发射服务,民营商业火箭有望加速入局。近日,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2025年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拟采购“一箭10星/一箭18星”两种搭载规格的火箭发射服务,7次发射服务累计将发射卫星94颗,招标金额13.36亿元(133600万元),招标人为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招标内容包括共计7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其中4次为一箭10星的发射服务,3次为一箭18星的发射服务,所有发射任务均为在轨交付。服务及交付周期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6年3月止。7次发射将累计将94颗卫星送入轨道。最高限价方面,包件一的含税单价为55000元/公斤(卫星),包件二的含税单价为50000元/公斤(卫星)。投标人可选择参与一个或多个项目投标,允许同时投标并中标。

   一箭10星服务的投标产品(或该型号的参与招标的技术基线状态版本)须具有95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2.8吨的运载能力;且投标产品在公告发布日之前有成功飞行经验,需提供签署版《飞行结果分析评审结论》。

   一箭18星服务的投标产品(或该型号的参与招标的技术基线状态版本)须具有80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4.8吨的运载能力,并承诺2025年12月底之前完成该型号的首飞任务。

   截至7月,千帆星座共发射组网90颗星。预计今年下半年起,各型民营大液体火箭将迎来密集首飞,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或将开始提速。

   2、7月21日,国家航天局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系统性地对商业航天项目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作出明确规定。这一新规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的新阶段,旨在提升项目质量水平,规范行业管理,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此次通知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规划。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崛起,相关项目数量和复杂度不断上升,对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不仅有助于防范风险、保障安全,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如何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监管机制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责任体系。首次明确商业航天项目承担方为质量终身责任主体,覆盖研制、发射、在轨运行直至退役处置的全链条环节,要求建立可核查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责任落实与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增强公众对商业航天项目的信任感。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明确责任主体并实施全链条监管,不仅有助于防范风险,也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行业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强调可核查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监管方式的科学化与制度化,有利于推动商业航天走向更加成熟、有序的发展轨道。

   政策出台背景:安全事件倒逼行业规范化提速。2024年天兵科技火箭试车坠毁事件引发社会对商业航天安全性的广泛质疑,暴露了部分企业为追求技术突破而忽视风险管控的行业乱象。此次新政直击痛点,将 “型号首飞/复飞高风险项目” 列为监管重点,要求出厂前强化隐患筛查,必要时由国家航天局介入独立评估。

   行业或将加速洗牌,利好头部技术企业。此次新政不仅是回应安全危机的管控升级,更是中国商业航天走向规模化、国际化的必经之路。随着 “终身追责+分级监管” 框架落地,行业将从资本驱动的无序竞争,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3、国家航天局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扩容,国家队主导生态、民企专注突破、数据驱动应用。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于2025年7月22日发布扩容邀请,计划新增50家成员单位,此举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从“核心生态构建”迈向“全产业链协同”的关键跃升。

   国家航天局于2025年4月24日倡议发起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是我国首个覆盖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标志着行业从分散竞争迈向生态化协作的关键转折。

   此次扩容恰逢国家航天局发布《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通知》(7月21日)的次日,新政明确“质量终身追责制”和“高风险项目独立评估”机制。联合体扩容要求新成员“遵守航天领域规范、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实质将政策要求前置为生态准入门槛,推动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自治”。

   联合体不同于传统的行业协会,其核心在于“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是推动创新的新型合作模式。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正式迈入由“国家队主导生态、民企专注突破、数据驱动应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认为,这种新型联合体的出现,体现了国家在商业航天领域战略上的深化布局。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不仅提升了技术创新的效率,也增强了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这种合作机制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未来,随着数据共享机制的不断完善,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1、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度未达预期。卫星互联网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产业的推进,国家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以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可能对行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2、尽管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突破关键技术,尤其是在一箭多星、低成本制造等核心环节,仍是影响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3、随着低轨道卫星数量的迅速增长,频谱资源和空间轨道资源的争夺愈发激烈。如何在国际层面有效协调并争取更多资源,以保障我国卫星互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已成为一个长期且复杂的挑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技术发展,也涉及国家间的合作与博弈。 从当前发展趋势看,资源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需要更加积极的国际合作策略和前瞻性的规划布局。同时,应加强国内技术自主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智启新篇 煤动未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发布智能化煤矿建设最新成果

2025-09-14 11:19

工业风邂逅糖果色,服贸会上演美学新革命

2025-09-14 11:18

GPU+SSD强强联手?英伟达押注存储革命,AI基建新引擎引爆涨价预期

2025-09-14 10:10

裸眼3D真龙现身!AI一键生成你的专属电影海报

2025-09-14 09:07

智能引领未来:智博会展现中国科技新脉动

2025-09-14 09:06

21现场|2025中国旅游风暴:AI智导全球游客涌入新纪元

2025-09-14 08:59

823个新品种惊艳亮相!最新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公告引爆农业创新潮

2025-09-09 11:28

十四五智造突围:大国重器频现创新高峰

2025-09-09 11:25

华大基因重磅推出全读长SEQALL解决方案与BGI智惠医学系统,引领基因科技新纪元

2025-09-09 10:40

AI赋能就业新未来:工信部发力释放智能产业岗位潜力

2025-09-09 10:37

美航天局开启3D打印火星舱实验,探索未来星际生存新可能

2025-09-09 10:36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开启未来新引擎

2025-09-09 08:54

两部门发力:2027年林场驻地4G/5G覆盖率将超九成

2025-09-03 09:20

中国纳米科技领跑全球:专利数量问鼎世界第一,产业爆发在即

2025-09-01 14:13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沙盒试验首启,创新试水引领未来监管新范式

2025-09-01 14:09

人民日报区块链系统入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标杆案例,引领数字未来新趋势

2025-09-01 13:03

阿里云否认采购15万片寒武纪GPU,真相究竟如何?

2025-09-01 13:02

卫星发射加速,2025年下半年或迎航天产业爆发拐点

2025-09-01 13:01

具身智能新突破:机器人言勇华揭秘制造业落地革命

2025-08-31 23:31

人工智能引领未来 经济科技共启智能新纪元

2025-08-30 12:12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