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无赢家,外卖行业需理性竞争,避免恶性循环。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近期约谈了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强调相关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避免不正当竞争,推动形成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与平台企业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助力餐饮服务行业实现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此次约谈释放出明确信号,即监管部门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正在持续深化。平台企业在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唯有依法合规经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同时,这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促使更多企业重视规则意识,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的约谈,为此前激烈进行的“外卖大战”划上了休止符,这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的及时且必要的调整。
近几个月来,外卖行业的补贴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0元购”“20减18”等大额优惠券满天飞,从而吸引消费者涌入外卖平台疯狂下单。
在笔者看来,商业的本质应是创造价值,而非透支价值。在短时间内,这种卷价格的“外卖大战”似乎让消费者享受到了价格优惠、让商家骑手获得更多订单、让平台企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但长远来看,一味卷价格是对良好行业生态的破坏,最终,消费者、商家、平台企业、实体经济的利益均会受损,没有赢家。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外卖大战”的主要受益者似乎是广大用户,高额的补贴确实让他们在点外卖时感受到了实惠。以往的经验表明,这种依靠平台补贴带来的低价难以长期维持,消费者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利益,但实际上已经埋下了长期的风险。持续的低价可能会促使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短期内节省的费用,最终可能体现在所购买商品质量上的缩水。
从商家的角度看,“外卖大战”带来了暴增的订单,似乎让生意变得更红火,实则打乱了商家的正常经营秩序。一方面,订单量的大幅增长不等于利润的增长,叠加补贴费用、配送费用等,商家的利润在价格战中往往会被大幅压缩。若再出现消费者爽约、废单等现象,小商户反而有可能面临赔本赚吆喝的窘境;另一方面,短期内订单量的大幅增长,也给商家的运营系统带来了较大压力,系统崩溃、差评激增,都会在长期损害商户的正常运营能力。
从外卖骑手的角度看,暴涨的单量在短期可以带动骑手收入增长,但在配送能力、骑手运力本身并无显著扩张的情况下,积压的订单量势必拉高骑手的工作强度。外卖骑手若为了在短时间内送达多笔订单,而选择超速、逆行、闯红灯等,面临着的就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潜在损失,而是人身安全的实际风险。
从平台企业的角度来看,短期亮眼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其长期和真实的竞争能力。尽管价格补贴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吸引流量,但真正考验平台的是在补贴结束后如何有效承接这些用户。如果缺乏足够的服务能力或用户体验支撑,用户很可能会随着补贴的结束而流失。一旦优惠停止,订单量可能骤然下滑,平台难以实现用户的长期留存。此外,持续的烧钱补贴和价格战,使企业陷入资金消耗的困境,在盈利能力和资本效率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更重要的是,“外卖大战”打乱了餐饮企业正常运营节奏,商家陷入“不参与则无流量,参与则破价亏损”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已有餐饮店因1分钱订单被迫降低食材质量或关停线上业务。今年5月份以来,多地餐饮行业协会和烹饪餐饮协会等陆续发布相关倡议书,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价格战”没有赢家,单纯“拼”补贴“卷”价格的“外卖大战”当止矣。只有当平台停止“七伤拳式竞争”,商户、骑手、消费者才能从“多输困局”走向长效繁荣。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