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9月20日 04:12消息,央行调整逆回购利率与操作模式,7天利率成风向标,14天机制突变引发市场震荡。
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对14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进行调整:由原先的单一利率招标模式改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的美式招标方式。操作的具体时间与规模将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
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提升资金投放的市场化程度。央行明确表示,此举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好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将14天期逆回购转为美式招标,意味着各参与机构可根据自身资金状况自主报价,最终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实现分层中标,而非统一利率成交。
业内专家指出,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机制正持续迈向精细化和市场化。尤其是在季末叠加长假临近的关键时点,提前启动并优化14天期逆回购操作,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机构集中备付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操作启动时间较往年“十一”假期前有所提前,使得实际资金占用期达到17天,跨节效应更为显著。
结合此前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已净投放3000亿元资金的情况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同时,展现出适度宽松的操作取向。这不仅是应对季节性流动性波动的技术性安排,更释放出央行精准调控、前置发力的政策信号。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机制调整进一步凸显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核心政策利率的地位。过去,14天期逆回购利率通常在7天期利率基础上加15个基点形成,虽无明确定位,但在市场实践中被视作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引作用。如今实行多重价位中标后,14天期品种不再有统一利率,其定价更加贴近市场真实供需。
我认为,这一改革看似技术性强,实则意义深远。它实质上剥离了14天期逆回购的“隐性政策锚定”功能,使7天期逆回购利率得以真正成为短端利率的中枢。这是自去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明确提出完善政策利率体系以来,利率传导机制建设的又一重要进展。
更重要的是,央行在公告中强调“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这意味着14天期逆回购未来可能不再局限于春节、国庆等传统节假日前使用,而是作为常规工具纳入流动性管理工具箱,成为7天期逆回购的有效补充。
展望后续,随着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不断成熟,央行或将更加灵活地组合运用短期、中期甚至临时性流动性调节工具,实现资金面“松紧得当、动态平衡”。特别是在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的背景下,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流动性管理,既能避免“大水漫灌”,又能有效防范局部流动性风险。
总体来看,此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的调整,虽属技术性微调,却折射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日益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央行正以更加主动、前瞻的姿态,提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