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泰神连续五年亏损,拟再募资12亿元。
近期,舒泰神(300204.SZ)发布了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12.53亿元。
根据公告,创新药物研发项目计划募集资金8.83亿元,其中3.7亿元将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所筹资金主要用于BDB-001注射液(针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中重度化脓性汗腺炎适应证)、STSA-1002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TSP-0902注射液(用于治疗少弱精子症)以及STSP-0902滴眼液(用于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等产品管线的研发工作。
市场关注的是,这家已连续五年亏损、核心产品持续面临压力的生物制药公司,如何能够继续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9月17日,舒泰神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仍处于初步方案阶段,许多细节仍在进一步完善中。待正式的募集说明书以及保荐机构的发行报告发布后,将以相关文件内容为准。
主业承压
资料显示,舒泰神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于2011年4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上市。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与销售临床存在未满足需求的治疗药物,主要产品包括蛋白类药物(含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化学药物等,其业务重点覆盖感染性疾病、呼吸与重症、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领域。
此次舒泰神定增规模之大,远超其历史融资水平。公开资料显示,自上市以来公司曾多次通过发行公司债、定向增发等方式融资,但规模多在3亿元—5亿元区间。本次一口气募资12.53亿元,凸显出资金缺口的严峻程度。
实际上,舒泰神自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出现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3亿元、-1.37亿元、-1.97亿元、-3.99亿元和-1.45亿元。在这样的财务背景下,公司启动募资决策,背后反映出其经营压力持续加剧。长期的亏损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市场信心,也对未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募资或许成为短期内缓解资金困境的手段,但如何有效利用资金、提升盈利能力,才是企业真正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2025年上半年,舒泰神的营业收入为1.2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1.1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63.56万元,同比下降619.7%。
对此,舒泰神方面向记者表示,公司自上市以来已走过14个年头,并非像一些新上市企业那样在初期就面临亏损。实际上,在上市后的前9年里,舒泰神一直保持盈利状态。近年来出现亏损,主要是由于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同时受到中美竞争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所有研发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撑。“目前正处于研发成果逐步显现但尚未形成商业化收入的过渡阶段,因此亏损压力仍将持续。”
舒泰神的产品结构也反映出其转型的迫切性。目前,公司收入仍主要依赖“舒泰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Ⅳ))和“苏肽生”(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两款产品。2024年,“舒泰清”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5.16%;“苏肽生”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1.21%。这两项产品合计贡献了营收的96.37%。
2025年上半年,苏肽生的销售额为7432万元,占整体营业收入的59.1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71%;而舒泰清的销售额为416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3.19%,较去年同期下滑了57.88%。
据悉,苏肽生在2016年达到销售高峰,全年销售收入为12.39亿元,占公司整体收入的约80%。然而,自2019年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发布后,鼠神经生长因子被纳入监控范围,导致其在多家医院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销量随之急剧下滑。至2024年,“苏肽生”全年销量仅为116.73万支,不足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拳头产品“舒泰清”目前虽未直接纳入集采,但正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2024年12月30日,第十批国家集中采购结果正式公布,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Ⅲ)共有9家企业中标。尽管舒泰神生产的是Ⅳ型产品,未直接中选,但Ⅲ型药品的大幅降价仍对其定价策略和市场份额造成一定挤压。
此外, 9月15日,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发布了《关于暂停部分药品采购资格的通知》。该通知显示,舒泰神因未按要求调整药品价格,公司旗下药品复方聚乙二醇(3350)电解质维C散,自9月16日起暂停采购资格。
研发“烧钱”
为摆脱对传统产品的过度依赖,舒泰神自2020年起全面转向创新药战略,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显示出公司对未来发展的坚定布局。 **看法观点:** 舒泰神的转型表明其意识到在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仅依靠传统产品已难以维持长期增长。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公司正在积极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应对市场变化的必要举措,也为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这种战略调整值得肯定,但能否成功仍需时间检验。
2020—2023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44亿元、3.63亿元、3.63亿元和4.12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57%一路飙升至113%,2023年甚至出现了“研发投入高于营收”的现象。
舒泰神在回应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创新投入时表示:“自上市以来,公司主营业务方向和管理层一直保持稳定。医药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即便是大型企业也难以覆盖所有领域。这是因为人类面对的疾病种类繁多,存在显著的差异化需求。因此,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专注于解决某些特定疾病的需求,反而有助于企业获得市场空间。只要研发的药物真正满足临床需求,就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回报。” 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而短期业绩的压力往往让企业面临两难。舒泰神的做法体现了对行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即在专注细分领域中寻找突破口,而不是盲目扩张。这种战略选择不仅有助于降低资源浪费,也能提高企业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在当前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坚持差异化、聚焦核心优势,或许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尽管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烧钱”式研发并未带来理想的成果。截至目前,舒泰神尚未有一款自主研发的全新创新药成功上市。更为严峻的是,多个核心在研项目接连失败,导致前期巨额投入化为乌有,研发效率与市场期待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2023年12月,公司宣布终止STSG-0002注射液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该药本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基因治疗,累计研发投入高达1.50亿元,但因临床效果未达预期和竞争格局变化而被放弃。
2024年3月,舒泰神公告终止BDB-001注射液在COVID-19适应证上的研发。尽管该项目累计投入已达3.83亿元,但随着新冠疫情消退及相关临床需求下降,公司决定不再推进其在该领域的应用。这两项终止意味着超过5亿元的研发资金几乎“打水漂”。
项目所遭遇的挫折,源于药物或靶点在特定适应症中的表现未达预期。不过,围绕其他靶点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后续临床方案的优化、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PI)的选择、试验医院的布局等,都可以从此次经验中汲取教训。只有在失败之后,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正确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接近成功。舒泰神方面表示。
颇具戏剧性的是,本次定增中,BDB-001依然作为重点募投项目之一,公司称其为“国内首个针对C5a靶点的创新药物”。尽管已放弃新冠适应证,舒泰神正逐步将该药物的开发方向转向化脓性汗腺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领域。
BDB-001已顺利完成Ⅱ期临床研究并发布总结报告,同时确定了Ⅲ期临床试验方案,这意味着该药物在向上市申请迈进的道路上又迈出关键一步。 从目前进展来看,BDB-001的临床开发进程稳步推进,显示出良好的研发节奏和项目管理能力。Ⅲ期临床试验作为新药上市前的关键阶段,其方案的确定标志着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接受更严格的验证,也为后续的审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进展不仅对相关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BDB-001外,舒泰神研发管线中仍有多个项目在持续推进。其中,STSA-1002注射液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立项的STSP-0902注射液和滴眼液分别进入Ib期和Ⅱ期临床研究阶段。不过,这些项目大多处于早期或中期阶段,短期内尚无法产生收入。
STSA-1002目前已在国内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特别是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表现出明显成效,成为该领域当前进展较为突出的项目之一。公司对该产品充满信心,因此不仅不会减少研发方面的投入,反而会进一步加大资源支持,加快其上市进程。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若研发进度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竞品率先上市、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核心人才流失等风险,进而对项目推进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坚持加快研发和推进的步伐,力求尽快实现产品上市。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