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轨交产业掘金后市场时代:9000亿投资暗藏新风口

轨交后市场爆发:9000亿蓝海催生万亿新赛道

元界财讯2025年09月20日 03:09消息,聚焦9000亿投资新动向,轨交产业布局后市场发展新机遇。

   9月10日,作为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年会的重要环节,铁科轨道(688569.SH)、高铁电气(688285.SH)、铁建重工(688425.SH)、时代电气(688187.SH)等科创板轨道交通领域的龙头企业高管,参与了一场关于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高层次闭门研讨。会议聚焦国铁集团的投资规划、重大工程带来的拉动效应以及设备维保后市场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从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轨道交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次闭门会的召开,不仅体现了行业内部对政策动向的高度关注,也反映出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主动应对与前瞻布局。尤其是在后市场服务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运维效率、延长设备寿命,将成为企业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与会嘉宾表示,2025年全国铁路投资仍将保持高位,预计达到9000亿元,投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同时,随着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8万公里,部分早期线路逐渐进入维护保养高峰期,“后市场”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嘉宾指出,设备维修方式正由传统的“按年限/运量”模式向状态监测和精准维修转变,预计城轨车辆的大修高峰将在“十五五”期间出现。

   投资高位运行结构优化升级

   闭门研讨会的首个议题围绕行业发展的基础——投资规模与结构展开讨论。

   根据国铁集团公布的数据,“十四五”前4年(2021—2024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7489亿元、7109亿元、7645亿元和8506亿元,4年合计达到30749亿元。从数据来看,铁路建设投资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24年的投资额明显增加,显示出国家在铁路基础设施方面的持续投入与战略布局。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铁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也体现出对交通网络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未来铁路运输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与会嘉宾指出,铁路投资规模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投资的内部结构正经历调整。

   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干网络基本建成,以往由国铁集团主导的干线铁路投资模式正发生转变,投资重点逐渐转向市域铁路、城际连接线等区域性补强项目。

   2020年12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建设1小时通勤圈的目标;提出了指导性的技术标准,并强调要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成本;提出了分步推进的原则,防止过度超前发展;在运营方面注重优化,鼓励采用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同时推动投融资机制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根据《意见》,市域铁路建设由地方政府与国铁联合出资,拓展了资金渠道,为投资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新路径。

   高铁电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敏华引用了国铁集团最新公布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全国铁路建设投资总额达到4330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全年投资规模有望达到约9000亿元。

   陈敏华将未来投资方向概括为三点:一是服务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四网融合”,分别是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机遇;二是发达地区线网的进一步持续优化和完善;三是填补铁路空白,服务国家战略的川藏、新藏等重大工程,完善中西部铁路线网。

   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陈敏华表示,过去一直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轨道交通建设,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仍由铁路总公司和地方政府进行投资。

   “我们也体会到了国铁投资结构的转变。过去,基础设施建设中‘土建’部分占比较大,而现在,装备升级成为重点,投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国家对隧道施工全面机械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国铁集团也连续发布了相关文件和规程,以全面推进机械化进程。”铁建重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贺勇军表示。 从当前国铁投资的变化可以看出,基建模式正在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向转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还能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这种转变既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也为相关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铁路建设将朝着更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稳步前行。

   从川藏铁路到长赣铁路,全面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施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贺勇军表示,这种“没有回头路”的技术升级,正在不断加大装备在总投资中的占比,推动铁路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我看来,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进步,也反映出对效率与安全的更高追求。随着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施工方式正被逐步取代,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如何在技术迭代中平衡成本与效益,将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与此同时,近期备受关注的国家重大工程,如雅江水电站和新藏铁路,其对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也成为研讨中的重点议题。

   贺勇军从重大工程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其对高端装备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和创新引领作用。雅江水电站、新藏铁路等超级工程不仅带来了直接的订单,更深刻推动了隧道施工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雅江工程对我国的清洁能源、用水安全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肯定能够拉动我们工程机械的发展。包括新藏铁路的建设,我们也在积极参与。这些重大工程,对我们企业能够构成助力,推动发展。”贺勇军进一步补充。

   “后市场”迎来机遇期智能化驱动产业新变革

   随着中国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逐步进入成熟阶段,闭门研讨会的关注重点开始转向庞大的后期运维市场以及由技术推动的产业转型。

   随着我国高铁网络运营时间的延长,设备维护保养的“后市场”逐渐成为论坛讨论的重点。

   我国高铁动车组保有量约为4300组,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8万公里,随着许多早期线路已运行超过15年,当前正逐渐进入集中维修和维护的阶段。 从长远来看,高铁网络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运维体系。面对日益增长的维护需求,如何提升维修效率、保障运行安全,将成为铁路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这也为相关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推动整个高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高铁扣件达到维修标准的需进行维修或更换,以截至2024年年底高铁建成的4.8万公里来看,按照每公里6700套的用量来计算,当前高铁扣件存量市场是巨大的。”铁科轨道董事、总经理张远庆举例阐释,“据了解,高铁扣件系统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维保标准,行业正在深入研究评估方式,考虑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可能突破传统‘年限’或‘运量’单一指标,转向状态监测与精准维修。”

   陈敏华分享了具体维修标准:高铁接触网实行三级修程,三级修(大修)通常以7年或50万拱架次为参考;动车组中修周期为6年或80万公里,大修为10年或160万公里,寿命周期约30年。但他也强调,实际维修决策正越来越多依赖于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贺勇军从道岔设备的角度补充表示,目前我国高速道岔的供应商较为集中,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约为20年,部分早期线路已开始出现局部病害。“统一标准升级与集中更换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但目前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尚未明确。”

   “近年来,铁路总公司在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维修和保养方式也逐步从以故障维修为主转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模式。”时代电气董事会秘书龙芙蓉表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高铁系统投入使用多年,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高铁已进入维保的高峰期。

   龙芙蓉预计,“十五五”期间将迎来城轨车辆大修架修的高峰,“后市场”空间巨大。

   “毕竟是7万列左右的一个量,可能有一半会进入到这些‘后市场’的环境中间。近两年也是有大几千列会进入到‘后市场’中间。”龙芙蓉表示。

   关于“后市场”的参与主体,龙芙蓉表示,“专业人做专业事”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原则,未来核心技术部件的维修保养仍将主要由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专业企业来承担。

   城轨投资规模四连降原因有三

   在探讨机遇的同时,研讨也直面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与展望。 我认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正视问题、理性分析是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在充分认识困难的基础上,才能更清晰地把握未来的方向,为行业注入更多信心与动力。

   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正面临一定挑战。公开数据显示,该领域的投资规模已连续四年出现下降趋势。从今年1至7月份的情况来看,预计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规模将维持在约3390亿元左右。 从当前形势看,投资增速放缓反映出行业在扩张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如项目审批趋严、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等。尽管整体规模仍在高位运行,但持续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未来如何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效率,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陈敏华看来,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投资规模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其次,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收益和客流量未达到预期,导致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减弱;第三,一、二线城市在前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建设,目前主要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第五轮建设规划仍在审批过程中。

   广发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孙柏阳以北京地铁为例,揭示了轨道交通行业普遍存在的盈利难题:年票务收入约80亿元,而运营成本却高达280亿元,严重依赖财政补贴。若想实现盈亏平衡,票价需要大幅上涨,但这也可能抑制乘客数量,形成一种“悖论”。因此,城市的地下轨道交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仍需依靠持续的财政支持来维持运转。 从长远来看,如何在保障公共交通基本功能与提升运营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城市管理者和行业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单纯依靠财政输血并非长久之计,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优化运营模式,或许才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轨道交通的增量市场持续收缩,而存量市场的规模已达到相当庞大的程度。全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达16.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为12.34万公里,包括4.8万公里高铁和7.5万公里普速及客专线路,整体市场体量依然十分可观。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新建铁路项目的增速放缓,未来竞争将更多聚焦于既有线路的升级改造与运营管理优化。存量市场的巨大规模意味着在维护、智能化改造以及效率提升等方面仍有广阔发展空间,这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莲藕‘鲜’到家,连云港丰收季引爆舌尖美味

2025-09-09 10:42

天盾列阵:揭秘人民军队空基远程打击新纪元

2025-09-03 10:26

80响礼炮即将轰鸣!直击礼炮阵地最新备战现场

2025-09-03 07:52

育儿补贴新政能否唤醒生育意愿?

2025-08-31 23:28

长城Hi4:汽车界的都江堰新纪元

2025-08-28 00:25

宇树王兴兴震撼发声:致高考生的6条逆袭忠告,条条戳心!

2025-08-21 13:56

华能新能源进军海上风电,广西钦州成立新公司布局蓝色能源

2025-08-21 13:55

封存加油枪背后真相待揭晓,全面调查引发广泛关注

2025-08-21 12:54

广东佛山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单日新增52例确诊病例

2025-08-17 21:27

贴息新政引爆消费市场:董希淼深度解析增长新引擎

2025-08-14 07:11

健康险保费冷热两重天:寿险低迷,财险逆势狂奔9%

2025-08-11 20:55

中国动力电池产量暴增44.3%,7月数据引爆行业热潮

2025-08-11 19:58

🔥山城烤验升级!重庆拉响高温橙色警报

2025-08-09 13:12

北京放大招:五环外购房不限套数,符合条件家庭迎置业新机遇

2025-08-09 10:37

不缴社保条款无效!新司法解释9月落地,如何守住劳动者权益?

2025-08-09 10:35

银发红利来袭:山东试点向中度以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

2025-08-09 00:16

北京楼市新政夜:业主急问成交提速,专家预测成交量或将爆发

2025-08-09 00:15

进博会参展商再放大招:首发首秀持续加码中国信心

2025-08-08 23:16

免单啦!保育教育费减免新规曝光,财政部重磅解读

2025-08-07 11:24

北京防汛响应动态调整:密云一级仍严防,多区降级或解除

2025-08-05 12:01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