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稳固,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资本充足率提升,彰显金融体系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作为反映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晴雨表”,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始终牵动市场神经。随着多家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较去年末出现微幅下降,释放出金融体系稳中向好的积极信号。多位银行高管在业绩说明中强调,将继续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对全年资产质量稳定充满信心。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3%、1.28%、1.24%、1.33%、1.28%,较2024年末分别下降0.01至0.03个百分点不等。这一系列微降背后,是银行机构在复杂外部环境下持续推进风险管理优化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良贷款率走低,但五家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仍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分别较年初增加数十亿元。这表明,在经济复苏节奏分化、部分行业承压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更多得益于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的提升,而非单纯依赖总量控制。
以农业银行为例,其房地产业务风险总体可控,截至6月末该领域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副行长林立指出,该行通过强化房地产项目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动风险化解,并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及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农业银行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要求,推动融资平台客户数量与债务规模“双下降”,并在合规前提下支持合理融资需求,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这些举措反映出大型银行在政策执行与风险平衡之间的成熟应对能力。
更值得肯定的是,上市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夯实。截至2025年6月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217.71%、295%、197.39%、239.4%、209.56%。这意味着每1元潜在不良贷款,已有超过两元的资金储备用于冲销或核销,显示出银行体系充足的“安全垫”。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结构性调整仍在持续的背景下,如此高水平的拨备覆盖不仅是监管的要求,更是银行主动防御风险的战略选择。
资产质量稳定的背后,离不开银行自身风控体系的持续升级。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表示,该行坚持动态重检信用政策,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紧盯重点领域,强化实质风险判断。事实上,近年来各大行已从传统的“事后处置”逐步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的全流程管理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风险管理效率,也为信贷资源的精准投放提供了保障。
在风险准入端,工商银行提出“全面管、主动防、智能控”的理念,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信贷政策框架。王景武介绍,该行通过对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行系统分析,实现产业、区域、客户和产品的均衡布局,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举具有前瞻性意义——它意味着银行正在跳出单纯的信贷审批逻辑,转而从宏观经济结构视角审视资产配置策略,这正是现代商业银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面对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能扩张较快的行业,中国银行则采取差异化授信策略。副行长武剑强调,既要支持优质产能发展,也要遏制落后产能融资冲动,同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升级。这一策略体现了金融资源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定位。在笔者看来,银行不应只是资金的搬运工,更应成为产业升级的推动者。当金融机构具备了行业洞察力和战略定力,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科技赋能正成为银行风控的新引擎。工商银行已将AI大模型应用于130多个风控场景,覆盖商品、外汇、债券等多个市场领域,并推出业内首个信贷AI智能体矩阵“智贷通”。此类技术的应用,使得风险识别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大幅提升了响应速度和精准度。可以预见,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将越来越体现在数字化风控能力上。谁能在智能化风控赛道领先一步,谁就能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找到更优平衡点。
展望下半年,尽管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多数上市银行对资产质量走势持乐观态度。中国银行武剑认为,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集团资产质量有望保持稳定;建设银行李建江强调将持续完善一体化风控体系,确保核心指标处于合理区间;邮储银行姚红则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智能风控建设,提升在复杂环境下的风险平衡能力。
交通银行顾斌明确提出三项重点举措:一是加强逾期贷款全链条管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二是聚焦重点行业与区域,提升风险“看得清、管得住”的能力;三是深化AI技术与风控场景融合,增强管控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这些措施既有针对性,也具可操作性,反映出银行管理层对风险演变趋势的清醒认知。
综合来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在资产质量上的表现,既是对前期风险防控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未来挑战的预演。虽然不良余额略有上升,但在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大背景下,能实现不良率普降实属不易。这背后既有宏观政策托底的作用,更有银行自身治理能力提升的贡献。尤其值得点赞的是,大型银行已在风险识别、科技应用、结构优化等方面形成系统化打法,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塑造稳健发展格局。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压力。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虽暂趋平稳,但仍需警惕局部风险反弹;部分新兴产业过热也可能带来新的信用隐患。因此,银行在保持信心的同时,必须保持警觉,继续强化前瞻性管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