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激情点燃全运梦想,文体融合焕发城市活力,共迎十五运盛会。
“这里有高架桥遮挡,没什么太阳,环境也好,离家不算很远,我们经常过来锻炼。”在汕头市潮南区一处由高架桥下空间改造而成的运动场地,张同学正和朋友准备开始一场篮球赛。他告诉记者,每周都会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打球,既避暑又方便,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全民健身的热情持续高涨。各地政府纷纷抓住这一契机,因地制宜盘活城市“边角料”空间,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汕头,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正不断涌现,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宜居度,也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运动体验。
据汕头市潮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体育股负责人谢慧祯介绍,当地将超过一万平方米的高架桥下闲置空间进行系统性改造,建成了1个标准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以及多个健身与休闲区域,并配备了45套健身器材。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也体现了城市治理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型的趋势。
更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潮南区已在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利用可开发空间建成35个公营公建足球场。“这些场地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运动需求,也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一位长期关注基层体育发展的业内人士指出,公共体育资源下沉,正在悄然改变城乡文体生态。
体育热潮不仅激发了政府的建设热情,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汕头市澄海区魔域文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高精度数控机床操控机械臂,在油液中精准切割金属零件。公司总经理陈永煌表示,魔方作为高速旋转的立体结构玩具,对模具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手感和性能。
“我们打造的精密模具车间,产品误差可控制在0.005毫米左右。正因如此,我们的魔方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陈永煌透露,目前中国制造的魔方占据全球产量的95%,而该公司产量约占行业总量的三成。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从“代工”走向“精工”的缩影。
同样受益于“体育热”的还有汕头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在广东圣达安实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一排排纬编机、整经机正高速运转。公司业务经理郑坚浩介绍,企业近年来聚焦功能性面料研发,推出的春夏款产品具备速干、冰凉感等特点,特别适合制作运动服饰,月产量已达8吨。
值得一提的是,圣达安公司引进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后,产能比传统设备提升30%,能耗反而下降15%。这一数据背后,是传统产业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真实写照。当体育消费成为新风口,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企业,显然更具竞争力。
文体融合正催生越来越多新业态。位于南澳的硬虎户外运动营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520米国际标准赛道上赛车呼啸而过,不远处停机坪上的直升机随时准备载客升空,开展低空观光项目。营地负责人许越翀表示,将赛车竞技与空中游览结合,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
数据显示,该营地最高峰单日接待超3000人次,发车达680辆次,营业时间延续至夜间,展现出强劲的消费活力。这种“体育+旅游+休闲”的复合型模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也为海岛经济注入新动能。
今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其中竞技体育组冲浪比赛将落户汕头南澳。南澳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表示,今年以来暑期冲浪体验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本地正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力求以最佳状态迎接赛事和游客。
可以预见,这场国家级赛事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将成为推动地方文旅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对于汕头而言,如何借“全运东风”进一步释放城市潜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关键课题。而眼下,从街头巷尾的健身热潮到工厂车间的技术革新,从桥下空间的巧妙利用到海岛营地的多元探索,这座粤东城市已经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韧性。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