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21日 11:49消息,中信证券强烈推荐民营大炼化行业重点公司,看好其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当前石化行业正处于成本底部、盈利底部以及库存低位的阶段,同时可能迎来“反内卷”政策的推动,加上需求端有望逐步改善,整体呈现出积极信号。在此背景下,研报强烈推荐关注民营大炼化行业的重点企业。预计民营大炼厂的大额资本开支周期即将触底,未来资产负债率有望稳步下降,同时公司分红预期也将随之增强。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石化行业正经历一轮深度调整,部分企业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效率逐步走出低谷。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回暖的双重驱动下,具备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民营大炼化企业或将率先受益。未来,随着资本开支逐步回归理性,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长期发展值得期待。
能源化工板块盈利逐步回暖,行业“反内卷”加速出清,底部机会显现,建议积极关注。
当前石化行业正处在成本和盈利的底部区间,库存水平也处于较低位置,同时可能受到“反内卷”政策的推动,未来需求有望逐步改善。在此背景下,民营大炼化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我认为,行业当前的低谷期为优质企业提供了布局的机会,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回暖的双重驱动下,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的民营企业更有可能脱颖而出。这一阶段的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投资者可结合长期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反内卷”有望推动落后炼油行业落后产能出清。
“反内卷”、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经济形势和部署经济工作时,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的卡点堵点,持续整治“内卷式”竞争。当前,石化化工行业存在大量落后产能,成为“反内卷”整治的重点领域之一。2025年7月,工信部提出实施新一轮针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的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行业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相关具体措施将陆续出台。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对“内卷式”竞争的治理已从宏观层面逐步落实到具体行业,体现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石化化工作为传统重工业,其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存在,若不加以规范,不仅影响行业整体效益,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次政策释放出明确信号:未来行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率,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这既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2025年以前的政策要求: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根据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在“淘汰类”项目中,明确列出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青海格尔木、西藏泽当装置除外)。根据石油规划院数据,我国现有的炼厂产能9.6亿吨,目前200万吨以下的装置仍有4-5%。独立炼厂当前产能利用率较低,根据百川数据8月8日-14日,中国独立炼厂产能利用率为56.55%,周环比上升0.36个百分点;主营炼厂产能利用率为82.65%,周环比上升0.26个百分点。结合当前地炼产能利用率低,政策要求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产能装置,我们认为当前地炼行业存在部分出清的可能。
“反内卷”或推动产能进一步出清:根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网显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近期印发《关于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的通知》,明确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工作。摸底评估对象主要包括截至2025年5月30日,石化化工行业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20年的生产装置。摸底评估的主要事项包括老旧装置基本情况、安全评估及其他评估。基本情况指本地区石化化工老旧装置数量、装置名称和规模、企业排污许可证号、所属行业、生产厂址、是否位于通过认定的化工园区、投产时间、设计使用年限等。我们认为“反内卷”要求下,地炼落后和利用率低的产能存在进一步出清的可能性,持续关注政策要求及地方政府执行情况。
▍乙烯供需逐步过剩,小旧产能亟待出清。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年至2025年7月,中国乙烯产能由3373万吨增长至5829万吨。从需求角度看,2023年至2025年1-7月的消费量分别为4700万吨、4508万吨和2917万吨,显示出产能由不足逐步转向过剩的趋势。尽管如此,高端聚烯烃产品仍依赖进口,表明产能结构仍需优化调整。根据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自2020年起,炼油、对二甲苯(PX)及乙烯项目的产能扩张将受到严格控制。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未来三年加快淘汰和退出30万吨/年及以下的乙烯装置。目前,中国乙烯装置的主流单套规模在80至140万吨/年之间,而30万吨/年及以下的乙烯裂解装置共有约30套,占总产能的约9%。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落后的小规模产能有望率先被淘汰。
▍大炼化行业盈利改善,底部推荐。
根据石化联合会数据,石油化工行业2023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7%,2024年同比再降8.8%,今年前5个月同比再降10.1%。当前石化行业正处在成本和盈利的底部区间,库存水平也处于较低位置,同时可能受到“反内卷”政策的推动,未来需求有望逐步改善。在此背景下,民营大炼化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我认为,行业当前的低谷期为优质企业提供了布局的机会,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回暖的双重驱动下,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的民营企业更有可能脱颖而出。这一阶段的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投资者可结合长期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1)从成本端来看,原油供需宽松平衡,俄乌冲突近期逐步缓和,中东近期未有大规模冲突,预计原油价格有望保持60~65美元/桶低位震荡,成本端不会抑制需求,炼厂成本较低,向上盈利空间打开。
2)国内炼厂在盈利周期上经历了2022至2025年连续四年的低迷,主营炼厂整体盈利状况不佳,地方炼厂部分出现亏损,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化工品的盈利情况同样持续疲软,海外大型化工企业部分装置因亏损严重而逐步关停退出,反映出行业正面临供需双弱的局面,底部区域已基本确认。 从当前形势看,行业调整正在加速,市场正在经历一轮自我修复的过程。这种低谷期虽然对行业短期发展带来压力,但也为后续的结构性优化提供了契机。未来随着供需关系逐步改善,行业有望迎来复苏。
3)从库存情况来看,下游聚酯、纺服、家电等应用端产品大多处于低库存状态,价格波动带来的补库需求可能推动价格持续上行。这将有助于缓解或改善供需失衡的局面,进而带动化工品价格的上涨。 在我看来,当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需错配特征,低库存状态为价格提供了支撑,而补库需求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后市的乐观预期,也说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动性正在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工品价格的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当前,从政策层面来看,地方炼油企业可能面临“反内卷”导向的出清政策,推动落后产能逐步退出市场,这将有利于民营大型炼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需求端,若房地产政策和内需刺激政策能够适时出台,有望带动化工品消费的回暖。综合来看,炼油化工行业目前正处于底部确认阶段,一旦有政策或需求方面的积极催化,行业反弹的空间将较为可观,建议给予重点关注。 **看法观点:** 当前炼油化工行业的政策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淘汰落后产能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效率与竞争力。同时,内需的潜在复苏预期也为行业带来向上动力。在此背景下,具备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民营大炼化企业更易受益,未来走势值得持续关注。
5)民营大炼化企业的资本开支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处在盈利持续改善的阶段,资产负债表也在逐步修复。根据各公司公告,恒力石化在2025年将结束新增产能的投放;荣盛石化旗下浙石化的新产能预计将在2027年完成投放;东方盛虹则有望在1至2年内完成新产能的投产。这意味着,民营大炼化企业的大额资本开支周期即将接近尾声,未来资产负债率有望逐步下降,同时分红预期也将随之增强。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产能扩张逐步放缓,企业将更加注重盈利能力和财务结构的优化。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为股东带来更稳定的回报。未来,民营大炼化企业在行业周期中的表现或将更加稳健。
▍风险因素:
政策实施进度未达预期;国内需求持续疲软;海外关税因素干扰;原油价格显著攀升;海外市场表现弱于预期。
▍投资策略:
当前石化行业正处在成本和盈利的底部区间,库存水平也处于较低位置,同时可能受到“反内卷”政策的推动,未来需求有望逐步改善。在此背景下,民营大炼化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我认为,行业当前的低谷期为优质企业提供了布局的机会,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回暖的双重驱动下,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的民营企业更有可能脱颖而出。这一阶段的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投资者可结合长期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