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材料需求激增,风电水电项目加速推进,带动出货量爆发式增长,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超级水电工程官宣落地,预应力材料行业迎来历史性机遇。这一重大基建项目在相关上市公司中激起强烈反响,银龙股份(603969.SH)、巨力索具(002342.SZ)等企业纷纷表态将全力参与,力争在即将到来的市场浪潮中抢占先机。该项目不仅象征着国家能源战略的深入推进,更被视为拉动高端材料需求的重要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计入超级水电项目的增量需求,近年来风电混塔、高铁建设、海上风电、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已为预应力材料尤其是高性能钢丝打开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从交通到能源,从陆地到海洋,预应力材料正逐步成为现代重大工程的“隐形脊梁”。这种多点开花的应用格局,正在推动整个产业规模持续攀升。
“公司多品类产品今年出货量有望翻倍。”银龙股份相关负责人向经济脉动记者表示,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已初现端倪。巨力索具证券部工作人员也证实,公司产品需求在今年明显好转,订单节奏显著加快。这背后,是新能源和新基建双轮驱动下,对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材料的刚性需求持续释放。
据业内人士测算,超级水电项目有望新增约100万吨预应力材料需求。银龙股份方面透露,公司深度布局预应力材料、锚具、体系施工及健康监测等全产业链环节,具备显著的协同优势。为增强竞争力,公司正计划与业内有实力的锚具厂商强强联合,组建联合体,共同开拓超级水电项目市场。巨力索具亦表示,正密切关注项目进展,并积极争取参与建设,展现出头部企业的战略前瞻性。
超级水电项目或新增100万吨需求,这一数字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工程技术挑战。预应力制品涵盖钢丝、钢绞线、热镀锌钢丝及镀锌钢绞线等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大坝、边坡支护、输水渡槽和压力管道(PCCP)等关键结构。一位国内预应力材料上市公司负责人指出,仅一座梯级电站大坝就需钢绞线8000至12000吨,整个梯级群总需求达5万至6万吨,而整个超级水电工程对预应力材料的总需求预计高达百万吨级别。这不仅是数量的跃升,更是对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长期服役可靠性的全面考验。
在风电领域,预应力材料的应用正重塑塔筒经济性逻辑。数据显示,以5MW机组为例,137.92米高的混塔方案总成本约330万元,比同高度柔塔低3%;当塔高提升至180米时,混塔用钢量较全钢塔减少30%-50%,造价优势扩大至10%-15%。这种“越高越省”的特性,使混塔在140米以上塔架市场的占有率快速上升——2024年已达33.86%,预计2025年将突破40%。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经济”双重驱动的市场转折点。
今年5月,三一重能(688349.SH)联合建成全国首台叶片净空自适应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标志着混塔技术进入智能化新阶段。银龙股份负责人透露,公司超高强桥梁钢丝、轨枕用钢丝在2025年出货量有望同比翻倍;风电混塔方面,2024年完成400台,2025年目标提升至1000台。产能扩张的背后,是对未来三年风电高塔化趋势的坚定押注。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应用场景,相关企业正加速布局。银龙股份深耕预应力领域47年,参与过南水北调、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二期、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新疆哈密引水项目等多个国家级水利工程。这些项目积累了大量极端工况下的应用数据,特别是在高水压、强腐蚀、长期交变荷载环境中的耐久性和可靠性验证,构筑了深厚的技术壁垒。
更值得肯定的是,该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能够针对超级水电工程中复杂的地质条件、特殊结构形式或施工难点,提供定制化的材料选型与施工建议。这种“材料+方案+服务”一体化能力,正在成为高端工程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上,银龙股份强调产业链协同,通过与锚具厂商组成联合体,实现资源整合与风险共担,提升整体中标概率。
恒星科技(002132.SZ)也在积极发力。其研发的2200-2400MPa超高强钢绞线已成功应用于雄商高铁、西渝高铁等复杂地质线路。公司在全国布局五大生产基地(天津、新疆等地),年产能达60万吨,产品覆盖特高压输电、光伏支架等新兴场景,展现出从传统基建向新能源领域延伸的战略布局。
巨力索具方面表示,公司在核电、水电、风电等领域均有丰富项目经验,产品表现稳定可靠。面对超级水电项目,公司保持高度关注并积极争取参与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其常务副总裁李彦英在今年5月公开表示,公司在风电、核电、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营收占比已超过60%,标志着企业成功实现从传统索具向高端装备服务商的转型。
柳工(000528.SZ)则从施工装备角度切入,强调其全品类电智化土方机械与欧维姆预应力产品的组合优势。7月30日,公司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相关产品已在海内外多个水电水利工程中成功应用,具备适配复杂工况的能力。这表明,预应力材料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材料本身,而是融入整个工程系统解决方案之中。
更令人振奋的是,预应力材料正在向高铁、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领域加速渗透。例如,在350公里设计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中,超高强钢绞线已成为箱梁结构的“标配”。银龙股份负责人介绍,强度提升后,单个箱梁钢材用量可减少30%,水泥用量由900吨降至700吨,降本增效效果显著。随着高标铁路网络持续扩展,该类产品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4年,银龙股份超高强钢绞线销量为1.5-1.7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3-4万吨,实现翻倍增长。这一预测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明确的项目订单和政策导向基础之上。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同时推动既有线路提速升级,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将持续释放。
在海洋工程领域,巨力索具的系泊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类产品用于约束漂浮式风机、浮式采油平台等海上结构物的位置与运动,技术门槛极高。随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提速,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陆续启动,系泊系统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正在加快,这为本土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
更前沿的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多家高性能钢丝企业认为,机器人腱绳与预应力钢丝在拉索技术上具有同源性。银龙股份表示,计划以钢丝腱绳为切入点,逐步拓展至精细化钢丝全品类,推动国产替代。大业股份(603278.SH)也在互动平台透露,正紧盯钢丝前沿技术,积极开拓特种钢丝新领域。这说明,传统材料企业正在主动拥抱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浪潮。
综合来看,超级水电工程的启动,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里程碑,更是高端材料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它推动预应力材料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单一功能件升级为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银龙股份、巨力索具、恒星科技等企业展现出强烈的市场敏锐度和技术积累,值得资本市场持续关注。
然而也应清醒认识到,百万吨级的需求盛宴虽诱人,但竞争也将空前激烈。能否真正赢得市场,不仅取决于产能规模,更在于技术创新能力、工程服务能力以及产业链协同水平。未来属于那些既能“造得出”又能“用得好”的企业。这场由超级工程引发的材料革命,或将重塑中国高端制造的竞争格局。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