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保费增速分化,寿险趋稳,财险保持9%增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较之前明显减缓。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223亿元,同比增长2.32%,低于保险业整体5.04%的增速,延续了自2019年以来的放缓态势。 从当前数据来看,健康险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节奏,反映出市场在需求端或供给端可能面临一定压力。尽管健康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一直受到政策鼓励和公众关注,但其增长乏力的现象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分析。这或许意味着消费者对健康险产品的接受度、保障范围或性价比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疑虑,也可能是行业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方面尚未完全释放潜力。未来,如何提升健康险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将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健康险保费增速有所放缓,但业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负担加重以及医保制度的持续改革,将长期推动健康险需求的增长。同时,创新药械的保障和中端医疗险等新产品有望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未来,产品创新、政策协同和服务升级,将是健康险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当前行业发展来看,虽然增速趋缓,但健康险的内在驱动力并未减弱。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医疗需求的升级,为行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引导,也为健康险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服务方面,提升客户体验和专业化水平,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方向。整体来看,健康险市场正朝着更加精细化、多元化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健康险领域内部出现明显分化,财产险公司依靠短期医疗险产品实现9.08%的同比增长,而以长期重疾险为主的寿险公司上半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0.15%。
健康险保费增速放缓
商业健康保险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衔接基本医疗保险与高端医疗服务,通过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弥补保障空白,助力解决“看病贵”问题,缓解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为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治理向全周期、多层级发展提供市场支撑。
太平洋保险与瑞士再保险合作发布的《中国健康险发展趋势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商业健康险规模从2014年的158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77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0%,健康险占中国保险市场保费比例由8%提升至17%,保费GDP占比由0.2%提升至0.7%,保险密度由116元提升至694元,健康险保障程度显著增强。
但《健康险趋势与展望》也指出,自2019年起,健康险保费增速就呈现放缓趋势。2022年至今,健康险增速虽然有所反弹,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监管数据也可佐证近年来健康险保费增速放缓这一事实。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日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保险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共计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至6月,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22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仅为2.32%,明显低于整体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 从数据来看,尽管保险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但健康险的增长却显得相对乏力。这可能反映出消费者在健康保障方面的投保意愿有所减弱,或是市场对健康险产品的创新与服务质量存在一定的期待未被满足。未来,如何提升健康险的吸引力和覆盖面,将是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健康险保费增速为2.32%,低于行业整体保费增速的5.04%。
针对健康险保费增速放缓这一现象,《报告》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健康险市场面临宏观环境、市场环境、产品设计、承保、理赔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宏观环境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和收入预期减弱的影响,消费者开始减少非必需的开支,导致健康险整体市场需求有所下滑。同时,利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了重疾险和长期护理险的利差损风险。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对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业务方面的经营,尤其是渠道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市场环境方面,政策性保险(如惠民保)与医疗险均属于费用补偿型产品。由于惠民保具有低保费、不限制年龄和健康状况的“普惠性”特点,并且有政府的背书,因此对医疗险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由于数据不足,预测重疾、失能、失智的发生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政策变化带来的重疾定义调整以及失能、失智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也进一步增加了预测的难度。此外,在承保、理赔以及护理给付等环节,也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仍可期
尽管近年来健康险保费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仍具备广阔的发展潜力。
《报告》指出,中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亟需系统性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方面,商业健康险是构建中国多层次医疗健康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保障需求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深入推动医疗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措施。市场需求方面,慢性病负担加重叠加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使得收入补偿需求、护理需求持续加强。
与此同时,医疗改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医保目录之外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保障需求。《报告》指出,面对健康险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保险公司及相关产业参与者应协同推进政策对接,全面了解风险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产品优化奠定基础。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健康险的发展潜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创新的持续推进、医保体系与药品准入机制的改革进程,以及商业医疗险在定价机制和监管节奏上的优化与调整。 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险市场正面临结构性调整,产品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只有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保障需求。同时,医保与药品准入改革的深化,有助于提升健康险的覆盖面和赔付效率,增强其社会价值。此外,商业医疗险在定价和监管方面的科学化、规范化,也将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对创新药物的支持以及城市商业医疗保险的规范化,将推动保险需求的增长并促进产品升级。”但朱俊生也指出,如果监管机构在定价、费率等方面采取严格标准,短期内可能会抑制部分产品的扩展。
此外,朱俊生指出,健康险未来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场景化产品(如与医院、互联网医疗平台及企业团体的合作)以及服务化方向(如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管理),长期与短期保险产品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中国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徐敬惠指出,健康险的发展应首先回归保障本质,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波动中的缓冲作用和社会稳定中的支撑功能。同时,保险公司需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如绿色通道等团体标准,推动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于核保、理赔及健康管理等领域。此外,还应加强公众保险知识的普及,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通过发展普惠型保险,更好地覆盖特殊人群。
多因素促财险公司健康险高增长
在健康险保费整体增速放缓的同时,人身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出现明显差异。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达到4614亿元,同比增长0.15%;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609亿元,同比增长9.08%。从数据来看,尽管整体健康险市场保持增长态势,但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表现差异明显。人身险公司的增长相对平缓,而财产险公司则展现出更强的增速,这可能反映出市场结构和产品策略的不同。 这一趋势或许提示行业需要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尤其是在健康险领域,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同时,也应关注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产品创新、政策支持,还是消费者意识提升,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据了解,健康险产品主要包括重疾险、医疗险和长护险三大类。其中,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产品以长期重疾险为主,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产品则以短期医疗险为主。也就是说,长期重疾险与短期医疗险的发展情况分别决定了人身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情况。
朱俊生认为,上半年财产险公司健康险同比增速显著高于人身险公司是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产品结构差异(以医疗险为主的增长)、渠道与场景化拓展、监管与政策推动共同驱动的结果。
朱俊生指出,当前人身险公司在健康险统计中,重大疾病险以及新单(包括分红型长期产品)的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相比之下,财险公司则更倾向于发展短期医疗险、城市商业医保、门诊及住院报销类产品,以及企业员工团体医疗等,这些产品具有高频次、易快速扩张的特点。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人身险公司可能正在经历从长期保障型产品向更灵活、更具市场响应能力的产品转型。而财险公司的布局则反映出其在健康管理领域的进一步渗透,尤其是在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方面,这类产品具备更强的市场适应性。这种分化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资源和市场定位,正在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应对行业变化。
此外,财产险公司在场景化分销方面推进较快,尤其是在医院合作、第三方平台以及企业团体等渠道中,能够迅速扩大保费规模。相比之下,人身险公司以长期险为主,产品上报与定价过程更为谨慎,特别是在利差和准备金压力下,导致短期增长相对缓慢。而财产险公司由于产品调整更加灵活,因此在增速上表现更为突出。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财产险公司通过精准的场景布局和快速响应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这种差异也反映出不同险种在经营策略上的本质区别。未来,如何在保障风险覆盖的同时提升效率,将是所有保险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也向记者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主要是短期医疗保险,人身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主要包括医疗险和疾病保险。人身保险公司面临重疾险增长的困境,而财产保险公司积极投入资源发展医疗保险,迎来健康险业务的快速增长。
创新药需求为健康险注入新动能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卫生健康支出需求增长、医保改革持续推进、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健康险市场正进行产品迭代,首先是中端医疗险的崛起。
方正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许旖珊指出,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将促使居民更加关注医疗服务质量,进而激发对更高品质医疗服务以及自费选择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这也将推动件均保费较高的中高端医疗险产品销售增长。 从当前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趋势来看,支付方式的调整正在逐步引导医疗资源向更高效、更合理的方向配置。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医院的运营模式,也正在重塑消费者的就医行为和保险需求。可以预见,未来中高端医疗险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在那些对医疗质量有较高要求的人群中,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将明显增强。
镁信健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栋预测,未来5到10年间,中端医疗险或将继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之后,成为新的增长点,有望发展为家庭健康支出中的“刚需选择”。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保险公司上线或更新升级了20余款中端医疗险产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一趋势显示出市场对中端医疗保障需求的持续增长。从行业动态来看,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灵活性和覆盖范围,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健康保障需求。这不仅反映出保险行业的创新步伐加快,也意味着更多人将有机会享受到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医疗保障服务。在当前社会老龄化加剧、医疗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端医疗险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如2025年6月新华保险与中再寿险、镁信健康联手研发“医药无忧医疗保险”,突破院内用药限制,将保障范围延伸至住院及特定门急诊期间院外购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2025年2月,众安保险全新推出“众民保中高端医疗险”,无健康告知、0免赔、一般既往症可赔、包含公立特需部责任及私立医院等。
重疾不重(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丁云生指出,对保险公司来说,中端医疗险可以作为吸引客户的重要工具。由于医疗险的理赔频率高于寿险,保险公司能够通过直付服务、绿色通道以及健康管理等手段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促使中端医疗险的客户进一步转化为年金险等其他保险产品的消费者。
此外,居民对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日益增长需求,为健康保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与衔接作用,结合慈善捐赠和医疗互助等机制,与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构建创新药的多元化支付体系,切实提升创新药品的可及性。
上述文件同时提出“三除外”政策,明确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药目录药品不纳入基本医保自费比例考核指标,也不纳入集中采购中选可替代品种的监测范围。对于符合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创新药使用病例,在经审核评议后,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的支付范围。
朱俊生表示,这不仅是对医院用药自由度的恢复,更是对商业健康险责任边界的清晰划定与政策授权,为商业健康险承担高值创新药支出提供了现实场景和制度通道,商业健康险的支付角色由此将更加活跃。 我认为,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保障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标志着商业健康险在医疗费用分担中的作用正在被进一步认可和强化。随着高值创新药逐渐纳入保障范围,保险机构在药品可及性方面的参与度将显著提升,这既是对患者权益的有力支持,也为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同时,这也要求保险公司加强精算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