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11日 18:54消息,中信证券:新藏铁路公司成立,标志着重大基建持续发力。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近日,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950亿元人民币,其业务范围涵盖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监理、铁路运输基础设备制造等领域,该公司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拥有。中信证券认为,新藏铁路公司的设立是继雅江水电项目之后,中央财政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的又一举措。此前,中信证券的报告中也提到,新疆的发展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煤炭产业链。在此背景下,中央财政正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
工程|新藏铁路公司成立,重大基建持续发力
近日,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950亿人民币,其经营范围涵盖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监理、铁路运输基础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公司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我们认为,新藏铁路公司的设立是继雅江水电项目之后,中央财政持续推动重大项目的又一举措。此前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新疆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涉及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在这一背景下,中央财政正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新藏铁路公司成立,重大项目持续推进。
近日,新藏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950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介绍,新藏铁路由日和铁路和拉日铁路组成,是连接新疆与西藏的重要交通干线,线路北起新疆和田市,南至西藏日喀则市及拉萨市,全长约2000公里。 回顾该铁路的推进历程,早在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其中就包括规划建设日喀则至和田铁路。2008年,修编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进一步明确了新藏铁路的建设规划。2018年11月,新藏铁路和田至拉孜段被纳入《西藏自治区中长期(2021-2030年)铁路网发展规划》。2022年1月18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新藏铁路和田至日喀则段的前期工作。同年5月31日,国铁物资有限公司发布新藏铁路和田至日喀则段的勘察设计招标公告。2024年3月5日,据《新疆日报》报道,新藏铁路的初步测量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加快推动项目剩余的前期工作。2024年11月6日,和田至日喀则铁路(和田至省界段)地质勘察监理招标公告对外公布。2025年4月24日,根据交通运输部记者招待会的消息,新藏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力争在年内实现开工建设。
新藏铁路的总投资可能达到4000亿元,其中土建和设备费用分别预计为2400亿元和400亿元。
新藏铁路项目总投资估算约为4000亿元,这一数据参考了兰新铁路和川藏铁路的单公里投资水平。根据国铁集团官网信息,兰新铁路单公里投资为0.81亿元,而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单公里投资达到3.16亿元。由于川藏铁路施工条件更为复杂,因此单位成本较高。基于此,我们假设新藏铁路单公里投资约为2亿元,结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总长度约1980公里,得出总投资额为4000亿元。 从投资结构来看,参考周振在《哈牡铁路客专工程造价控制研究》中的分析,铁路项目总体静态投资与动态投资的比例约为93%和7%。其中,静态投资中,征地费用占19%,土建工程(含临时设施)占60%,设备购置(含电力、通信等)占11%,其他费用及预备费占10%。按照上述比例测算,土建部分的投资约为2400亿元,设备部分约为440亿元。 新藏铁路作为连接西藏与新疆的重要交通动脉,其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对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具有深远影响。40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体现了国家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出高原铁路建设的复杂性和高成本。从投资结构看,土建工程占据较大比重,说明工程建设仍是核心环节,而设备投入也不容忽视。未来,如何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将是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由稳及兴”政策驱动,新疆迈向高质量发展。
回顾历史发展来看,中央对新疆发展要求从“坚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到“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最后提出 “富民兴疆、长期建疆”。2021年以来新疆政策要求重点逐步细化,由稳定发展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多强调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矿业为新疆的支柱产业,具备储量、品位、埋深等多重优势,在全球地缘冲突不断背景下,出于战略储备考虑,新疆成为我国战略储备增储上产的主要基地。近年新疆采矿业投资持续提速,煤炭开采占据主导地位,24年产量增幅近18%,大幅超过全国1%的增幅,而在未来煤炭开采投资持续推进。
煤炭产业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快速增长,煤炭消费的增加将推动相关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从两个重要的前瞻性指标来看(煤炭项目审计批复速度自2020至2021年以来第二次出现加快趋势,自治区矿产资源出让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提升),预计未来新疆原煤产量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消纳方面,新疆原煤的消费和使用主要依赖于外运、煤电以及煤化工三种途径。
1)新疆火电装机容量不断刷新纪录,发电量也持续攀升,从审计批复的情况来看,相关项目的建设需求仍在不断上升; 在当前能源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并行的背景下,新疆火电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反映出当地对电力保障和能源供给的高度重视。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预示着未来在能源布局上的进一步调整与强化。
2)煤化工方面,煤炭产能扩张亦为煤化工建设带来发展机遇,新疆具备坑口价的绝对优势,投资煤化工项目具备较大经济效益,根据我们梳理,当前新疆投资项目众多,总体项目投资额超过7000亿元。
3)新疆目前煤炭铁路外运总设计运力约为9600万吨,2024年实际外运量达到9061万吨,已接近运力上限。随着未来疆煤外运需求持续增长,铁路和公路等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亟需加快步伐,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运输需求。 从长远来看,运输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的运力瓶颈已经显现,若不及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影响煤炭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区域间的能源平衡。因此,加大交通网络投入,优化运输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地产下行周期,地方财政投资基建承压,中央财政正持续发力。
我们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仍处于下行通道,而依赖地方举债推动、缺乏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央财政正持续加强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持力度。例如,2022年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中央财政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中,超过一半定向用于水利防灾减灾领域(新华社);2024年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70%(7000亿元)投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央广网)等。 从当前政策动向看,中央对基建的支持正在逐步加强,体现出稳增长、补短板、强基础的意图。这种由中央主导的投资方向,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为经济注入新的动能。未来,如何提升基建项目的效率与可持续性,将是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央财政项目立意深远,单体投资规模更大,未来发力方向或在西部省份及水利、能源等领域。
中央财政在推动基建项目时,往往从能源转型、区域发展、生态治理、地缘安全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项目规划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些项目的单体规模通常较大,例如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达1.2万亿元(新华网),南水北调工程投资5000亿元(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西电东输项目投资2825亿元(国家审计署公告),川藏铁路投资3198亿元(国铁集团官网)等。我们认为,在当前基建投资由地方财政主导逐步转向中央财政发力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如西藏、四川、新疆等地将成为重点支持对象。同时,以运河、核电为代表的水利和能源类项目也将持续成为建设的重点方向。 **看法与观点:** 当前中央财政加大对基建的投入,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更是对国家战略布局的深化。通过在西部地区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边疆地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能源与水利项目的持续发力,则体现了国家在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长远考虑。这些项目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承载着生态、社会与战略层面的多重意义。
▍风险因素:
重大项目推进速度低于预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度未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显著上涨。 当前,部分重大项目的推进面临一定阻力,进展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映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资源调配、管理协调或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基建投资的节奏也有所放缓,这可能对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进一步加重了企业成本压力,给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不小挑战。这些因素叠加,或将对整体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投资策略:
在新藏铁路这一重大工程推进下,基建、民爆和水泥三条主线值得关注。从基建角度来看,根据新疆公共资源交易网的信息,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已中标新藏铁路中间段(佩枯错至省界)的地质勘察监理工作,显示出建筑类央企国企在该地区的订单潜力。随着项目逐步落地,相关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在民爆领域,行业整体供给受限,且具备“强短腿属性”,即运输成本较高,因此本地化生产更具优势。随着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升温,具备产能转移能力的头部企业和当地原材料企业将有望从中受益,尤其是那些在区域布局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水泥方面,据水泥网测算,按每公里消耗2万吨水泥计算,新藏铁路将带动约4000万吨的水泥需求。若建设周期为8年,年均需求约为500万吨。这将对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水泥消费产生显著拉动作用,相关企业或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总体来看,新藏铁路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在基建、民爆和水泥等产业链上带来实质性利好。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