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涌动,人才汇聚激发机器人产业创新活力,驱动科技新浪潮。
北京8月10日电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人头攒动,展台前人流如织,体验区排起的长队一度延伸至通道尽头。这场科技盛会不仅是一次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在这场“机器人热”的背后,一个关键命题正被反复提及:产业的持续深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驱动。人才,正成为这场技术浪潮中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从供需关系来看,当前机器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技术岗位扩展到全链条覆盖。无论是研发、生产、集成,还是应用与服务,各环节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人才缺口。与此同时,人才来源呈现出明显的跨领域特征。睿尔曼公司合伙人李森指出,目前行业人才主要来自三类群体:高校应届毕业生、从汽车、3C、自动驾驶等领域转型的从业者,以及传统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老将”。这种多元背景虽为产业注入了活力,但也暴露出结构性矛盾。
多位企业代表在大会期间坦言,当前机器人产业存在显著的人才错配问题。一方面,高端核心技术岗位“一才难求”,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算法、数据闭环系统、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具备原创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另一方面,跨行业人才虽有经验积累,但往往缺乏机器人系统的整体认知,需经历较长时间的适应与再培训。这种“水土不服”现象,无形中拉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延缓了技术落地的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工业自动化人才在向智能化机器人系统转型过程中,面临知识体系重构的挑战。过去以PLC、伺服控制为核心的技能结构,已难以满足当前对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系统的需求。而来自互联网或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人才,虽擅长软件与算法,却普遍缺乏对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等底层技术的理解。这种“偏科”现象,恰恰说明机器人产业对“既懂硬件又通软件、既会设计又能落地”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业界普遍认为,单靠企业“自我造血”难以破解困局,必须构建政、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政府应加快推动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支持建设机器人领域特色学院与实训基地;高校则需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的前沿专业。更重要的是,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通过校企联合项目、真实场景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问题中成长。
杭州智元研究院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徐梓馨的观点颇具代表性:“现在高校开设的前沿交叉学科是很好的探索,关键是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这番话直击当前工程教育的痛点——我们不缺会考试的学生,但缺乏能独立定义问题、整合资源、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工程师。而这,正是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能力。
数据为证: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市场;同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持续不断的人才投入与技术积累。然而,专利数量的领先并不等于技术主导权的掌握,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高端传感器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风险。要实现从“数量领先”到“质量引领”的跨越,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质量的提升。
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能写代码、调参数的研发人员,更需要能理解客户需求、设计系统架构、优化落地路径的“全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是短期培训可以速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多维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前瞻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它不是产业发展的“配套工程”,而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投资”。
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在制造、医疗、服务、农业等领域的深度渗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多元、更加精细。而这场由人才驱动的“深层变革”,或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全球智能制造格局中占据真正引领地位。今天的每一份人才培养投入,都是在为明天的产业高地奠基。机器人产业的“热闹”终会过去,唯有“深耕”者,方能赢得未来。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