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11日 18:56消息,探索香港原创粤语音乐剧中的多元文化魅力,感受独特艺术之美。
明月高悬,鼓声响起,清代“状王”方唐镜的堕落与救赎由此展开……今年夏天,由香港西九文化区与香港话剧团联合制作的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开启内地巡演,从上海至北京,刷新了香港音乐剧在内地巡演的场次与观众人数纪录。
“有几多邂逅会终生也未忘记”——这句印在《大状王》海报上的唱词,成为观众离开剧场后的真实写照。该剧主演、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表示:“许多观众看完演出后在回程的大巴上齐唱剧中歌曲,还有观众自发进行二次创作,这些反馈超出预期。” 这部作品不仅凭借动人的故事引发共鸣,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后的集体合唱与自发创作,反映出观众对剧目的高度认同与情感投入。这种互动形式让戏剧不再只是单向的表演,而是演出了与观众之间的双向连接,也让艺术的力量在观众之间持续传递。
十年磨一剑
回顾创作过程,导演方俊杰表示,《大状王》的最初构想可以追溯到2015年,当时编曲高世章与作词岑伟宗在一次闲聊中,产生了将香港电影《审死官》改编为音乐剧的念头。曾多次与二人合作的编剧张飞帆也随即加入,剧本的初稿在数周内便完成。
“真是令人震撼!”方俊杰第一次看到剧本时感到非常触动,“无论是剧情设计还是音乐部分,都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班人、“一条心,讲好一个故事。”这是《大状王》创作团队始终坚持的信念。自2015年起,该团队便开始精心打磨这部作品。与香港以往的音乐剧制作方式不同,《大状王》采用了较为少见的百老汇式“预演制”模式。
方俊杰告诉记者,“预演制”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接受第一次呈现的效果不一定是完美的,这也恰恰为作品调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19年,《大状王》在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进行了4场预演,演出后主创团队结合收集到的2000多条观众反馈以及业内人士对剧本提出的意见,针对性地对作品进行瘦身和修改约20次。
2022年9月,该剧在正式首演时已全新呈现。经过两轮共32场的演出,场场爆满,斩获第31届香港舞台剧奖十大奖项,被誉为香港音乐剧界的“黑马”。
文艺评论家程辉在观看后感慨道,《大状王》的创作是把音乐、戏剧中要表达的要素真正与音乐进行了自然推动与黏合。
中西文化创新融合
《大状王》的故事源于清代,音乐剧的表演形式则源于西方,尽管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创作团队并不担心呈现效果失衡。
香港具备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深厚基础,同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些优势使得不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度融合,无论观众来自何地,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方俊杰表示。
《大状王》的音乐矩阵中融合了大量古典与近现代风格音乐,皆为角色服务。至少29种曲风错落有致,既有传统民乐,又具国际元素,尽显香港文化多元。
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搭配和粤语的九声六调中,故事与音乐浑然一体,层层递进。无论是《有阵时》表达的亲情缺憾,或是《踏上清源》的上下求索,直击心灵,令观众念念不忘。
舞台上,简约而不失高雅的“一桌二椅”灵感源自传统戏曲舞台设计,圆形与长方形转台灵活转换,随着平台的旋转,展现出无穷的意境与韵味。
方俊杰说,整个舞台设计以中国山水画的“东方写意”美学为创作追求,希望构建一个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留白”空间。“舞美也是叙事的一部分,不同布景之间相互组合,用运动说出故事,给观众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期盼更多文化互动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香港文艺作品进入内地剧场,受到广泛关注。《天下第一楼》《血色双城记》等粤语作品突破语言障碍,赢得观众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这不仅体现了两地文化交流的深入,也展示了香港艺术在内地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更多优质作品的输出,两地观众之间的文化隔阂正在逐步缩小,共同推动着华语文艺的繁荣发展。
2023年《大状王》香港场演出结束后,来自内地城市的演出邀请纷至沓来。比起驻场表演,巡演行程更为密集,对于演员体力也是挑战,如何搭建巡演班底成为团队面临的难题。
2024年《大状王》剧组展开演员招募工作,收到近500份申请。除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演员,还有一些来自母语非广东话的内地城市和海外演员。
今年23岁的陈书昕通过海选成功入选,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秀秀。不久前的上海巡演是她首次登上舞台。陈书昕表示,她和另外两位新演员在正式演出前接受了长时间的训练,并与另一组演员进行了交叉排练。
陈书昕说:在排练过程中,演员们根据自身的特质来诠释角色,这种个性化表达方式为剧情和人物关系增添了更细腻的层次感。据悉,两组演员的“混搭”组合也将出现在香港的第三次公演中。 我认为,这种强调个体风格的排练方式,不仅有助于演员更深入地理解角色,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更加丰富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而“混搭”组合的加入,则可能带来新的化学反应,进一步提升整体演出的观赏性与创新性。
戏里戏外,观众与优质作品的“双向互动”愈发热烈。在北京首场演出开始前一两个小时,剧场大厅便已人头攒动。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真挚的观后感,主创团队也持续关注着观众的反馈意见。
回顾香港原创音乐剧,自1972年《白娘娘》起,已历经50余年。从初期的探索尝试,到词曲相生、渐入佳境,再到1997年《雪狼湖》探索商业新模式,逐步形成融贯东西、多元共生的创作风格。
“《大状王》的成功是一个机会。”方俊杰期待,《大状王》团队带着作品“解锁”不同城市,香港未来也会有更多音乐剧在不同时间、不同剧院上演,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推动文化交流。
视频作者:谭佳铭、龙镜伊、谢妞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