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07日 12:33消息,加强工具联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路线图发布。
北京8月7日电 为建立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相匹配的金融体系,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将基本完善,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在有效防控交叉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之间的衔接将更加紧密,金融服务的适配性也将显著提升。
金融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提供资金、管理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为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智能升级以及产业链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服务。
《意见》对照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明确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深化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近年来,金融业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成效逐步显现。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应重点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更加精准地发力。例如,在科技和绿色金融方面,建议发展投贷联动,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的提供股权、债券融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允许企业以专利、商标等作为质押物获得贷款;用好科创板、北交所,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资金,提高绿色信贷规模,对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技改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进一步优化债券市场环节,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商发行绿色债券获得融资。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针对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领域,应扩大再贷款、再贴现以及重点专项普惠融资的规模,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利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现有政策。此外,推动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产业金融服务模式落地应用,有助于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无抵押、难授信”的融资难题。 我认为,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正在不断优化,尤其是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绿色转型方面,政策工具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强化对科技型企业和低碳产业的支持,不仅能够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也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同时,探索以数据和实物为基础的信用评估方式,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重要方向,值得持续深化和推广。
与此同时,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离不开各类金融工具的联动配合。《意见》提出,推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融资担保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在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保障客户隐私的前提下,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支持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集团内各类金融资源,为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保险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股权、债券、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形式,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需在直接融资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不断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在间接融资领域,则应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中长期信贷、信用贷款以及首次贷款的占比,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 我认为,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有助于增强市场活力和企业自主融资能力,而加大对中长期信贷和信用贷款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对初创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具现实意义。同时,首贷的支持也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推动更多企业融入现代金融体系。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
建议进一步健全股票发行与再融资机制,增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积极支持符合标准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上市,扩大其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规模,拓展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建立“政府—保险—企业”协作模式,创新契合新型工业化需求的保险产品。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应推动中长期信贷产品的创新,优化制造业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将商标、专利等纳入授信依据,开发更多信用贷款产品,以满足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加快供应链金融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下一阶段,建议加快构建产业数字金融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金融系统数据互通;发展产业并购基金,支持龙头企业收购,整合产业链。在此基础上,推动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实现“资金供给多元化、风险管理精细化、服务场景生态化、政策引导精准化”协同发展,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耦合,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助力建设制造强国。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