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指出,育儿补贴制度落地将为四大领域带来发展机遇。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照每孩每年36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这一国家级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生育补贴从“地方试点”迈入全国性制度建设的新阶段,整体体现了“以民生为本、注重实效”的政策思路。具体来看,一是补贴覆盖面显著扩大,将3周岁以下所有婴幼儿纳入保障范围,年度补贴总额预计达千亿元,由中央财政统一承担。二是地方差异化补贴具有发展潜力。方案赋予经济实力强、人口流入多的省份更多自主权,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在投资建议方面,推荐关注乳制品、母婴连锁、婴幼儿用品及产后护理服务等四大行业。
政策组合拳|育儿补贴制度落地,四大领域迎接机遇
7月28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照每孩每年36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这一国家级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生育补贴从“地方试点”迈入全国性制度建设的新阶段,整体体现了“民生优先、注重实效”的政策理念。具体来看,一是补贴覆盖面显著扩大。政策将3周岁以下所有婴幼儿均纳入补贴范围,年补贴总额预计达千亿元,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二是地方差异化补贴空间可期。方案赋予经济实力较强、人口吸引力大的省份更多自主权,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在投资建议方面,我们看好乳制品、母婴连锁、婴幼儿用品及产后护理服务四大行业。
▍事件:
7月28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对于养育一孩、二孩或三孩的家庭,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发放期限至子女满3周岁为止。
生育补贴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其政策发展呈现出“理念提出—国家部署—地方试点—制度落地”的清晰脉络。 当前,生育补贴政策的推进体现了国家对人口结构优化和家庭福祉提升的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政策制定的系统性,也反映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因地制宜的探索与尝试。随着政策逐步完善,未来有望进一步缓解家庭育儿压力,增强社会对生育的包容性与支持度。
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应对人口发展挑战的核心战略主线。政策脉络上,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减少会对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后续各地方开始试点探索,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发放育儿补贴。而此次《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印发, 标志着生育补贴从地方试点探索升级为国家级制度安排。
▍总体上看,本次方案体现了“民生为本、目标引领、实效导向、务实可行”的政策导向,彰显了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政策内容来看,这种导向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更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够有效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落地效果。同时,强调实效导向,意味着政策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注重实际成效,这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和支持。
文件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根本遵循,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政策设计始终;明确“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着力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强调通过政策实效切实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确保“好事办好”;同时秉持务实态度,统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水平,合理确定政策边界,确保财政可负担、政策可持续。
▍具体来看,本方案以普惠性为核心,同时兼顾地方的灵活性,并为今后政策的持续优化留有调整空间。
一是覆盖范围大幅扩展,政策普惠性特征明显。文件明确将2025年1月1日起出生的3岁以下婴幼儿全部纳入补贴范围(包括跨年度补发人群),实现“一孩、二孩、三孩”统一标准的全覆盖,彰显政策对所有生育家庭的普遍支持。从财政保障角度看,国家设定的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按照2022至2024年出生人口总计2811万人计算,年度补贴总额约为1012亿元,由中央财政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专项统筹安排,通过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机制,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比例进行分担,为政策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是地方提标限制有所放宽,未来差异化的地方补贴政策值得期待。方案明确指出“地方可根据自身财力适当提高标准,提标部分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这一调整为财政状况较好、人口持续流入的省份提供了更多自主空间,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育儿补贴水平。目前,政策仍以市级层面统一规定为主,提出“各省份在市级行政区域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 从政策导向来看,此次调整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自主权的尊重,也释放出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民生政策的信号。对于经济发达、人口集聚的城市群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助于推动更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育儿支持体系。不过,如何在统一框架下实现差异化发展,仍需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补贴模式。
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在生育补贴方面的力度仍有提升空间。从全球经验来看,低生育率国家普遍通过现金补贴等措施来减轻家庭负担,且补贴强度与政策效果呈正相关。根据OECD数据,2017年一些发达国家的现金补贴占GDP比重普遍高于我国当前水平——英国为2.12%、法国为1.42%、瑞典为1.24%、日本为0.65%、韩国为0.15%,而我国若按年补贴1000亿元计算,所占比重不足0.1%。尽管各国国情存在差异,但这一对比也反映出,我国未来可通过动态调整补贴标准、扩大受益人群范围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政策对生育意愿的激励作用。 在我看来,提升生育支持政策的力度不仅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的补贴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优化政策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应注重政策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局限性。
当前,乳制品、母婴连锁、婴幼儿用品以及产后护理服务四大领域被重点推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些方向不仅契合当前家庭对高品质育儿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反映出政策与市场在推动母婴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导向。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优化,相关产业链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企业需在产品质量、服务体验及创新模式上持续发力,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乳制品:婴配粉作为婴幼儿的必需消费品,与生育政策密切相关。如果生育补贴政策有效激发生育需求,将直接推动婴配粉行业的需求增长。同时,青少年是奶酪和液奶的主要消费群体,若生育补贴政策带动新生儿数量增加,未来几年青少年群体规模有望扩大,从而间接促进奶酪和液奶的需求。此外,下游乳制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将有助于改善上游原奶行业的供需关系。因此,生育补贴政策对乳制品行业的影响最为直接。目前,乳制品板块处于基本面和历史估值的低位,随着生育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望改善行业未来的基本面预期,进而提振板块整体表现。
母婴连锁:过去几年,受出生率下降的影响,母婴连锁零售公司面临同店收入下滑的压力。随着门店结构的优化调整,今年以来,头部母婴连锁企业已实现门店端同店收入增速由负转正,整体报表表现也出现了明显改善。我们认为,母婴连锁行业将直接受益于育儿补贴政策的推动,若生育率有所回升,有望带动同店数据持续回暖。同时,由于母婴连锁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直营门店,其业绩对同店数据的变化较为敏感,具备较强的弹性,值得重点关注。 **看法观点:** 当前母婴连锁行业正在经历从低谷中逐步复苏的过程,政策支持与市场结构调整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回暖迹象。尽管人口出生率仍是长期挑战,但短期来看,政策红利和企业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能。未来若生育率能稳定或小幅回升,母婴连锁企业或将迎来更强劲的业绩反弹,值得持续关注其发展动向。
婴幼儿用品: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生育率,进而带动婴幼儿用品市场需求的增长。相关企业将直接受益于用户群体的扩大,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向:1)随着育儿精细度的提升,儿童化妆品监管政策的落地催生了对细分品类的需求,婴童个护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2)婴配奶粉新国标提高了行业标准,带来了添加剂需求的增加。 从当前趋势看,政策支持与消费升级正在共同推动母婴产业的升级。育儿补贴不仅是对家庭经济负担的缓解,更是对人口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而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和产品标准的提升,行业竞争将更加规范,优质企业有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在2019至2024年间以20%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预计未来5年仍将保持25%的增长速度。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4-2-1”家庭结构的普遍化以及生育年龄的推迟,产后护理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圣贝拉招股说明书的数据,2024年中国内地的产后护理市场渗透率为17%,相较于新加坡的57%、韩国的68%以及中国台湾的77%,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育儿补贴政策、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三孩政策的陆续出台,正在逐步改善居民的生育意愿,为新生人口规模的扩大提供支持,进而推动包括月子中心在内的产后护理服务行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关注行业内具备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或将成为把握长期发展机会的关键。 **看法与观点:** 当前产后护理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政策支持与社会观念转变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底层逻辑。尽管市场渗透率尚低,但增长潜力明显。未来,随着更多家庭对专业产后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行业或将经历从“小众”向“主流”的转变。同时,行业的规范化和品牌化也将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向,具备服务能力与口碑优势的企业更易脱颖而出。
▍风险因素:
国内政策在落地或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实际效果未达预期;相关推荐行业的发展若未能按照预期推进,也可能对整体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地缘政治风险的进一步升级将给国内外环境带来不确定性;此外,海外经济若出现超出预期的衰退,也将对我国外贸和相关产业形成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当前经济形势构成挑战,需持续关注后续发展态势。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