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8日 12:48消息,华熙生物遭前员工指控财务造假,引发市场关注。真相究竟如何?
7月25日,“李振华熙生物IR”的账号截图在资本圈中私下传播。该爆料人自称曾是该公司核心资本操盘手,声称自己撰写了一本45万字的“书”,详细揭露了华熙生物(688363)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债券的内部操作过程。
这不是华熙生物首次遭遇前员工公开指控。2024年,前员工枝繁繁曾指控自己遭受职场霸凌,并要求公司公开道歉。而此次的指控更为严重,直接指向财务造假这一资本市场严禁的行为。
爆料内幕: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
网络截图显示,自称曾是“华熙生物核心资本操盘手”的李振,通过社交平台账号“李振华熙生物IR”发布信息,称自己已撰写45万字的材料,揭露其亲自参与的华熙生物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债券的相关内幕。
这一爆料在投资圈引发了强烈反响。爆料人化名“David”,自称曾担任“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兼全球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其作品《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共58章,目前已无法查看。
爆料人称,“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网站近期持续遭遇黑客攻击,技术团队正在全力进行调试。据悉,该人士还曾于2019年4月向证监会举报华熙生物相关公司。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企业在网络安全和合规管理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也引发了外界对相关企业经营状况和内部治理的关注。在当前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企业应加强防御机制,同时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与规范。
2020年3月,证监会官网显示,华熙昕宇因在募集说明书中存在成本费用披露不准确的问题,被出具了警示函。这一举措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高度重视,也提示相关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强合规管理,确保信息透明、准确,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财中社》发现,华熙昕宇由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66.8%)、华熙汇美文创(33.2%)持股,股权穿透后赵燕实现实际控制。
公司强硬回应:恶意歪曲事实
面对舆情,华熙生物于7月26日通过微博迅速发表严正声明,公司明确表示相关指控“完全虚假,故意歪曲事实”,其中部分信息甚至涉及政治谣言,性质十分恶劣。
声明中,华熙生物将调查重点指向爆料人李振。公司表示,李振曾担任子公司华熙昕宇市场部总监,2018年期间,他通过个人注册第三方公司的方式,骗取本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款项。
当券商在查看华熙昕宇年报时发现该笔款项异常,李振的职务侵占行为才败露。华熙昕宇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以职务侵占罪立案侦查。
华熙生物出示了关键证据——李振在调查期间为减轻自身责任所撰写的道歉信。
信中,李振称已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及事情的严重性,为此真诚悔过,并向公司和赵总致歉。他恳请看在自己两个幼女尚幼、嗷嗷待哺的份上,原谅自己并给改过自新的机会,还承诺追回公司已支付的900万元资金,额外赔偿150万元作为对自身错误行为的惩罚。
公司强调坚持依法依规处理相关事宜,对提出的额外赔偿要求不予接受。目前,华熙生物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表示将依法追究所有造谣者及恶意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从事件的发展来看,企业面对不实信息和无理诉求时,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体现了对法治精神的尊重。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当下,谣言和恶意炒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干扰,依法维权不仅是保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也是对市场秩序的有力维护。企业应持续加强舆情管理,同时呼吁公众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业绩滑坡与内部整顿
这场风波恰逢华熙生物业绩持续下滑的关键阶段。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1.6%至53.71亿元,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70.59%,仅达到1.74亿元。 从目前的财务数据来看,华熙生物正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尤其是在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扭转业绩颓势成为当务之急。此次风波无疑进一步放大了外界对其经营状况的关注与质疑,也反映出企业在战略调整和内部管理上可能存在的短板。
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持续低迷,营收同比减少20.77%,净利润更是下降了58.13%。股价从最高时的308元一路下跌至约53元,市值缩水超过80%。
此次举报事件揭示了华熙生物内部治理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财中社》了解到,自2024年以来,已有多名前员工公开提出指控。
除此次财务造假指控外,还有员工举报董事长赵燕以低价强制回收员工股票,涉嫌侵占员工股东利益;联合创始人崔广平也自曝被赵燕“坑分红”,称其至今未获得应有的分红权。
华熙生物正遭遇信任危机:资本市场希望看到公司能够摆脱业绩低迷,合作伙伴期待其保持商业诚信,员工则希望感受到公司治理的公正性。
面对前员工提出的45万字举报材料,华熙生物展开了全面反驳。然而,证监会向华熙昕宇发出的警示函表明,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资本市场中,真相往往隐藏在激烈对立的指控与回应之间。投资者密切关注监管部门是否会进一步介入调查,同时期待华熙生物通过真实的业绩表现来重塑市场信心。
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曾在内部会议上直言:“目前华熙生物依然没有走出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是因为业绩的下滑,而在于现有组织的熵增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允许的速度。”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竞争,更源于内部管理与组织结构的适应能力。赵燕所提到的“熵增”,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效率下降、决策迟缓以及创新乏力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组织架构、优化流程并提升内部协同效率,企业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一观点值得所有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深入思考。
资本市场正密切关注:这场由45万字指控引发的风波,最终将走向司法裁决的法庭,还是成为公司治理转型的契机?真相的拼图,或许就隐藏在监管部门接下来的举措与公司即将发布的下一份财报之中。 在我看来,此次事件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合规能力,也对监管机构的反应速度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还是推动内部机制改革,关键在于能否以公开、公正的方式回应市场关切,从而重建投资者信心。监管动向与企业表现,将成为判断这场风波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