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项目全容量并网,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北京9月19日电,三峡集团宣布,全国最大的“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哈密100万千瓦“光热光伏”项目已于18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年平均发电量达20.6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63万吨。这一项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光热光伏”协同运行模式的正式开启,为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提供了新路径。 从能源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此类项目的推进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光热与光伏的结合,有助于缓解单一能源形式在天气变化下的不稳定性,提升整体供电的可靠性与持续性。未来,随着类似项目的不断落地,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布局将更加多元、高效,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
哈密100万千瓦“光热+光伏”项目。杨辉摄
当前,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但光伏、风电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存在“出力不稳定”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电网消纳能力的重要瓶颈。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提升电网的调节能力和稳定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虽然政策层面已给予高度重视,但在实际运行中,波动性电源对电网的冲击仍不容忽视。未来需要在储能技术、智能调度和电力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实现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新型储能技术作为“能源缓冲器”,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线性菲涅尔”是光热储能领域中一种聚光式太阳能利用技术,通过聚光、集热、储热和发电四个关键环节,实现太阳能的高效转化与稳定利用,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全天候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路径。 我认为,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像“线性菲涅尔”这样的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还为解决能源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这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值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在光热储能电站中,26万块反射镜按照设计有序排列,将分散的太阳光精准聚焦至顶部的集热管,使其中的熔盐被加热至550摄氏度,并输送至熔盐储热罐进行储存。在需要发电时,高温熔盐释放热量,将水加热为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运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可实现长达8小时的稳定供电。整个过程实现了“太阳能—热能—电能”的高效转化,且全过程为零碳排放。 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展现了清洁能源在储能与发电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标志着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正朝着更加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通过这种先进的光热储能方式,我们能够在光照不足或夜间依然保持电力供应,进一步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与传统塔式光热电站相比,“线性菲涅尔”技术无需建设吸热塔,反射镜和集热管的结构更加简单,模块化程度更高,不仅降低了材料和施工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还使场地选择更加灵活。该项目经理牛建乐表示,项目并网发电后,将有效发挥基础调节电源的调峰作用,与光伏电站协同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进一步提升电站出力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有助于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