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9月20日 00:31消息,锂资源崛起,西部企业瞄准世界级发展。
这两天,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举行,再次引发外界对锂电行业的高度关注。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技术的发展正日益受到全球瞩目,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愈发明显。此次大会的举办,不仅展示了宁德在新能源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行业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了锂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应用。
宁德时代(300750.SZ)董事长曾毓群在大会期间指出,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今年相关政策措施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储能产业正式迈入全面市场化的新阶段。
我国已投产的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达到96.4%,是新型储能领域的主导力量。在储能需求迅速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市场普遍认为,锂电新周期已经悄然开启,也将重塑锂电产业链的供需结构。
就在不久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表示,我国新发现了“亚洲锂腰带”,该成矿带自东向西横贯四川、青海、西藏和新疆四个省区,总长度达2800公里。在这一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上,已探明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其中,川西甲基卡矿田是中国乃至全球锂辉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亚洲锂腰带”的核心地带。
目前,四川锂矿资源已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位居全国第一,显示出该省在锂资源领域的突出地位。 四川锂矿资源的丰富储量不仅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凸显了其在全国战略性资源布局中的重要性。这一数据反映出四川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和相关产业链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随着新一轮产业想象空间不断拓展,国内锂资源领域的领军企业正持续扩展其锂电产业布局,加速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突破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锂资源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
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矿石提锂技术相对成熟,但锂资源自给能力弱,进口量占比大,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带来供应链安全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加大对锂矿等战略性矿产的勘查势在必行。
“亚洲锂腰带”就是“十四五”时期国内重大找矿成果的代表。
此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在全国划分出12个锂矿带,并首次提出将松潘-甘孜与西昆仑组成同一个巨型锂成矿带,构成“亚洲锂腰带”的主体。
公开信息显示,世界级锂辉石型锂成矿带累计探明资源量超过650万吨,资源潜力更高达3000万吨以上。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该地区在锂资源领域的巨大储量优势,也凸显了其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战略价值。随着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锂作为关键原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类高品位、易开采的矿产资源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具体而言,我国拥有多个大型锂矿资源,包括川西甲基卡、雅江县木绒、金川县李家沟、马尔康市党坝和新疆大红柳滩等5处氧化锂(Li₂O)资源量超过50万吨的超大型锂矿床,同时还有11处大型锂矿、7处中型锂矿床、2处中型铍矿床以及众多小型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床。这些资源为我国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锂资源的丰富储量为锂电产业链的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在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这些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的综合开发,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领域的竞争力。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年初公布的数据,“亚洲锂腰带”的发现,以及内蒙古、湖南等地的找矿突破,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由6%提升至16.5%,排名从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从全国锂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盐湖锂资源主要集中在青海和西藏地区,而锂云母则主要分布在江西,至于品质最高的锂辉石资源,则主要位于四川。
丰富的资源储备持续吸引锂电项目向西南地区聚集。遂宁市自然资源规划建设学会工程师罗奇业表示,由于电价优势和锂矿资源丰富,锂电产业正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南地区转移。特别是在四川,凭借锂电资源和大量清洁能源的优势,已成为锂电企业优先布局的新热点区域。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四川锂电产业投资占全国比例由8%增长至18%,提升了10个百分点,成为全国份额增长最快的省份。其中,2021年四川锂电项目投资金额位居全国第一,总额达到1706.7亿元,占全国总投资的18%;贵州和广西分别占比5%和3%。
今年6月,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公布《四川省甘孜州麦基坦锂矿勘查探矿权转让公示》,这一锂矿勘查探矿权挂牌出让,曾引发天华新能、雅化集团、宁德时代控股公司斯诺威矿业、蜀?矿业等锂电行业巨头的激烈争夺,最终被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旗下的天府锂业收入囊中。
改命
不仅是巨量投资,庞大的产能也正加速兑现。
2022年至2024年,四川全省动力电池产量分别为83GWh、105.4GWh、165GWh,占全国比重从六分之一提升至五分之一。
全省聚集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超过200家,全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5家,其中4家位列全球前十。
龙头企业纷纷加码,也支撑四川逐步形成从锂矿资源开发、上游材料到电池组件生产、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这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四川省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四川有望成为全球锂电产业链最完善、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在罗奇业看来,四川锂电产业已形成以宜宾为主导,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等多地协同发展的格局,其中宜眉成遂锂电产业集群尤为突出。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四川锂电产业的布局日趋合理,区域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宜宾作为核心区域,凭借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正在加速集聚上下游企业;而成都、眉山等地则在技术研发、配套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也为全省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支撑诸多四川城市“逆天改命”。
放眼四川全省,最早为“锂”产业努力的是遂宁。1992年,射洪县开始筹建射洪锂盐厂,历经三年时间,在乱石滩上建起了一座锂盐厂,从矿石中提取碳酸锂。
这是“锂盐航母”天齐锂业的发端,也是遂宁竞逐锂电的开始。数十年的耕耘,让遂宁建设“锂电之都”水到渠成,尤其是上游优势十分明显,天齐锂业、盛新锂业等龙头企业在国内外锂资源拥有量约占全球11%,目前全市基础锂盐产能达8万吨,2024年产量约占全国7%。
目前,遂宁锂电新能源产业目前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3户,产业规模约670亿元,占四川全省锂电产业的四分之一。在遂宁全市经济结构中,锂电新能源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高达86.8%,占据全市工业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从数据来看,遂宁在全省锂电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产业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当地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成效,也反映出产业链条的完善与集聚效应的增强。未来,如何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是遂宁锂电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除了遂宁,在四川锂电产业版图上,还有“动力电池之都”——后起之秀宜宾。两个核心引擎已经形成初步分工——遂宁侧重锂电材料基础加工,宜宾则侧重于产业链下游的动力电池生产制造。
与遂宁相比,宜宾的新能源发迹史更为传奇。
2019年,锂电龙头宁德时代重磅落子。短短五年多时间,这家行业龙头带动宜宾集聚起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产业链配套项目120个,形成四川最为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生态。
数据显示,2020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的产值还不到20亿元。短短几年时间,到2023年和2024年,宜宾动力电池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16%,在全球市场也占据10%以上的份额。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展现了地方经济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强劲爆发力。从不足20亿元到千亿级产值的跨越,不仅体现了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的精准发力,也反映出企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完善的显著成效。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堪称罕见,预示着宜宾正在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要一极。
这不仅推动四川建设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也促使宜宾城市实力持续提升。自2020年起,宜宾一直位列全国GDP百强城市之中,其在四川省GDP中的占比也从2017年的4.91%增长到2024年的6.19%。
与此同时,成都和眉山依托亿纬锂能、蜂巢能源,以及美国雅保、中创新航等全球锂电龙头企业,也相继提出打造千亿级锂电集群的目标。
更多的川内城市,还在借助细分赛道入局。
自贡正重点发展锂电正负极材料产业,同时推进锂电池的组装及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绵阳则聚焦于电动工具、吸尘器、园林工具等高倍率应用场景,深耕细分市场;广安则借助比亚迪的进入,逐步拓展至锂电终端产品的生产与应用领域。 从当前各地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布局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竞争态势。自贡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锂电材料端发力,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链的完整性;绵阳则通过聚焦高倍率产品,瞄准市场需求精准定位,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敏感度;而广安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向终端产品延伸,体现了借力发展的战略思路。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有利于形成区域间的互补与协同,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崛起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市场持续发展,我国锂电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至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量预计将分别达到66万吨、111万吨、167万吨和23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53.13%。
不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窦立荣在《全球锂资源分布、产业现状和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尽管中国拥有一定规模的锂储量,但在实际开采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开采难度大、环保标准严格以及矿石品位较低等,这些因素给国内锂资源的稳定供应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扩张,锂作为关键原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国内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环保措施,已成为保障锂资源可持续供应的重要方向。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拓宽锂资源获取渠道,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供需失衡问题。
在他看来,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锂资源的保供力度。在青海、西藏等潜在富锂区域,科学评估和精确定位潜在锂矿床,有效增加国内锂资源储量。同时,鉴于锂辉石矿开发成本低、品位高的优势,重点加强新疆阿尔金地区勘查工作,并加快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锂矿山的产能扩张,实现规模化开发,提升国内锂矿资源自给率。
作为锂辉石矿床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四川正启动新一轮的找矿突破行动。
今年8月,四川省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四川在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担当。通过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也将为全国能源和战略性矿产供应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该意见强调矿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符合当前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一系列举措,既是对国家需求的积极回应,也为四川矿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具体包括,推进川西硬岩型锂矿的高质量勘查与开发,围绕川北金锰矿、川东钾盐、川西锂铍锡金铜矿等重要成矿区带,组织开展一批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并加强对深部卤水锂钾提取等关键技术的攻关。
与此同时,《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我省在钒钛、稀土、锂、磷等优势战略性矿产资源方面的情况,建立健全矿产品产量统计体系。同时,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支持资源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我省实现最大程度的转化与利用。 我认为,构建科学的矿产资源统计体系是实现资源高效管理的前提,而利益共享机制则有助于平衡资源开发与地方发展的关系。这不仅能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地方对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参与感和获得感。这一政策导向体现了对资源型地区长远发展的重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外界看来,这将提升四川上游板块的影响力,并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钒钛、稀土产业集群和国内领先的锂电产业发展集群。
不过,罗奇业指出,尽管近年来锂电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四川锂电产业的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区域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情况,同时锂电池及锂电储能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整个产业链的能耗较高,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给地方发展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去解决。对于在新能源赛道快速崛起的四川而言,不同城市要更多在协同分工中去“改命”,即不是看产业链“全不全”,而是要看“强不强”。依托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求“特色”,在价值链中求“高端”,才能在风口中真正崛起。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