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联手SSD推动存储革命,GPU与高速存储融合助力AI基建,技术突破引发产业链涨价预期。
算力、运力与存力,正被广泛视为支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三驾马车”。随着AI大模型训练、推理以及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的迅猛扩张,算力瓶颈逐渐显现,而存储能力(存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业内普遍认为,存力或将接棒算力,成为决定AI系统整体效率的关键变量之一。
据最新消息,英伟达正携手日本存储巨头铠侠,联合开发一款专为AI服务器定制的高性能SSD。这款产品旨在部分替代当前用于扩展GPU内存的高带宽存储器(HBM),以缓解AI计算中频繁出现的数据供给压力。根据披露的技术指标,该SSD理论性能可达每秒1亿次输入输出操作(IOPS),数据读取速度相较传统SSD提升近100倍,展现出颠覆性的潜力。
然而,这一性能仍未能完全满足英伟达对极致计算效率的追求——其内部设定的目标为2亿IOPS。为此,铠侠计划在每个算力单元上部署两块此类SSD,通过并行架构实现吞吐量翻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款SSD或将打破传统依赖CPU作为中介的数据传输路径,首次实现直接与GPU连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并兼容即将发布的PCIe 7.0接口标准。这种架构革新意味着存储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供数”,极大缩短数据延迟,提升整体AI训练效率。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关键研发阶段,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启动样品送测,并于2027年正式投入商业化应用。若如期落地,这不仅将是存储技术的一次重大跃迁,也可能重塑AI服务器的整体设计范式。
从技术演进趋势看,存储不再只是数据的“仓库”,而是逐步演变为AI系统的“燃料供应系统”。铠侠方面预测,到2029年,全球近一半的NAND闪存需求将直接来源于AI相关应用。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就在近期,另一存储行业领军企业SK海力士宣布,已开始量产面向具备AI功能智能手机的新一代NAND解决方案,标志着AI驱动的存储变革已从云端向终端全面渗透。
更为直观的市场信号来自价格端。随着AI对存储资源的消耗呈指数级增长,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消息称,美光已通知客户,DDR4、DDR5等主流内存产品价格或将上调20%至30%。与此同时,西部数据旗下品牌闪迪上周宣布,对其全渠道产品线实施10%的价格普涨,并明确指出,AI应用和数据中心带来的强劲需求是推动此次调价的核心因素。公司还强调,未来将定期评估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定价策略。
市场的热度也直接反映在厂商营收上。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数据显示,受益于2025年第二季度英伟达Blackwell平台的大规模出货,以及北美主要云服务提供商(CSP)持续加码通用型服务器部署,企业级SSD需求显著攀升。当季全球前五大SSD品牌总营收突破51亿美元,环比增长12.7%,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在DRAM领域,同样呈现量价齐升态势。2025年第二季度,受一般型DRAM合约价格上涨、出货量增加及HBM出货规模扩大等多重利好影响,全球DRAM产业整体营收达到316.3亿美元,环比增长17.1%。值得注意的是,HBM作为AI高端芯片的核心配套,已成为拉动DRAM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泰海通分析指出,随着AI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各类设备对DRAM和NAND的单机搭载容量持续上升,尤以AI服务器最为突出。随着英伟达下一代Rubin架构芯片及各大云厂商自研ASIC陆续进入量产阶段,支持高速运算的高端存储产品将迎来“量价双击”的黄金窗口期。
CFM闪存市场最新报告进一步预测,包括中国本土原厂在内的全球主要存储制造商,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迎来普遍涨价行情,为明年春季的市场走势奠定基调。本轮涨价主要集中于企业级市场和手机嵌入式存储领域,预计Q4企业级存储价格将实现个位数百分比涨幅,而移动端eMMC/UFS产品也将出现小幅上涨。
从产业逻辑来看,AI不仅是算力的竞争,更是数据流动效率的较量。当GPU每秒可处理万亿次运算时,若存储无法及时“喂饱”数据,再强大的算力也将陷入“饥饿状态”。因此,英伟达与铠侠的合作,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存算协同”范式。此举或将引发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从主控芯片设计、固件优化到系统架构重构,都将围绕“低延迟、高吞吐”的目标重新定义。
投资层面,东方证券认为,当前存储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国内先进存储产能正加速扩充。随着AI服务器和AI终端设备需求不断释放,存储产业链有望迎来长期结构性增长机会。尤其是在国产替代与技术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或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