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9月14日 09:02消息,设备更新浪潮推动医疗科技发展,国泰海通解析行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投资建议维持“增持”评级,医疗设备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推动的设备更新政策逐步落地,业内普遍预期相关企业将迎来业绩复苏窗口期。尤其在高端医学影像、放疗及临床诊疗设备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和市场渠道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根据众成数科最新披露的数据,2025年8月医疗设备招投标市场延续强劲增长态势。其中,MR设备当月招标规模同比增长36.7%,CT设备大幅增长77.5%,DR设备增长50.2%,超声设备增长35.2%。相比之下,内窥镜市场出现小幅下滑,同比下降2.7%,而手术机器人则遭遇明显回调,同比下滑达51.9%。尽管部分细分领域短期承压,但从累计数据来看,行业整体仍处于上升通道。2025年前8个月,MR累计增长83.9%,CT增长93.6%,DR增长85.9%,超声增长64.2%,内窥镜累计仍实现31.6%的增长,手术机器人也保持了46.5%的同比增长。这表明市场需求基本面稳固,结构性调整并未改变长期向好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头部企业在本轮设备更新周期中表现突出。以联影为例,其MR设备在8月同比增长9.0%,前8个月累计增长达51.5%;CT设备单月增长69.5%,累计增长53.8%。迈瑞医疗在超声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8月同比增长48.4%,累计增幅高达72.7%。开立医疗则在超声与内窥镜双赛道发力,超声产品8月增长22.2%,累计增长108.2%;内窥镜更是实现单月增长121.1%,累计增长84.1%。相比之下,澳华内窥镜8月出现18.5%的下滑,虽累计仍录得29.4%的增长,但增速放缓值得警惕。这些数据反映出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加剧分化,龙头企业凭借产品力与服务体系持续抢占份额。
政策驱动是本轮医疗设备需求释放的核心引擎。2024年,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的目标,并致力于将高端设备配置水平提升至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一顶层设计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进入2025年以来,全国各省市相继推出大规模采购计划,设备更新已从政策倡导走向常态化、专业化实施阶段。尤其在影像、放疗等创新诊疗设备领域,更新需求呈现集中释放态势,极大提振了医疗机构的采购积极性。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当前设备更新正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过去依赖财政拨款的采购模式正在被打破,自主采购比例显著提升,反映出医疗机构在设备选型上更加注重临床适用性与技术先进性。与此同时,资金来源结构日趋多元——除中央专项资金和长期国债支持外,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县域医共体专项基金以及医院自筹资金等渠道不断拓展,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这种多层级、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使得设备更新不再是“一阵风”式的突击行动,而是逐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县域医疗成为本轮设备更新的重要战场。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加速,基层医疗机构对现代化诊疗设备的需求迅速释放。公开数据显示,由县域医共体带动的设备更新已占据整体市场相当比重。无论是单家医院立项,还是区域性打包采购,都显示出强烈的升级意愿。这意味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正从“大城市集中”向“全域均衡发展”迈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也为国产设备企业打开了广阔市场空间。
当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当前的高增长数据。部分品类如手术机器人的短期下滑提示我们,高溢价设备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成本、使用门槛和回报周期等现实挑战。此外,招投标数据虽反映需求热度,但后续回款节奏、价格竞争强度等因素仍可能影响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因此,在看好政策红利的同时,投资者也需关注招采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节奏放缓以及产品价格波动等潜在风险。
总体而言,医疗设备行业正处于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共振的关键时期。设备更新不仅是简单的“换新”,更是推动医疗服务能力跃升的重要抓手。未来几年,谁能更好地把握临床需求、优化产品布局、打通基层市场,谁就将在这场结构性机遇中赢得先机。对于产业而言,这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对于患者而言,则意味着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可及性的提升。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