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25日 16:01消息,北京打造机器人产业新地标,展现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成果。
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在北京鸣枪起跑,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跑者同场竞技,迈出了智能机器人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这一创举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前沿实力,更向世界传递出北京作为科技创新高地的鲜明信号。
8月,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相继在北京举行,再次将全球目光聚焦于这座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城市。从概念设想走向真实场景,从实验室研发迈向大众视野,北京正以开放的姿态推动机器人技术落地生根,成为具身智能发展的策源地。
机器人对于北京而言,早已超越了技术产品的范畴,演变为这座城市献给新时代的一张闪亮名片。目前,北京已培育57家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与北京深厚的创新生态土壤的双重赋能。
机器人“跑马”,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桥段。当“具身天工Ultra”在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率先撞线,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加冕“百米飞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速度的突破,更是机器人平衡控制、能耗管理、感知决策等核心技术的系统性飞跃。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从“能动”向“敏捷智能”迈进,产业发展迈入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的关键阶段。
从建造一台能够快速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到斩获机器人马拉松冠军,再到研发全球首个实现一脑多能、一脑多机协同的“慧思开物”平台,北京的工程师团队正以攻坚克难的决心,不断挑战技术边界。这些成就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投入、持续积累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全球机器人竞争格局中日益增强的话语权。
2024年10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这是国家对北京在该领域领先地位的权威认可。万集慧思以开物,既是“天工”系列机器人诞生的初心,也承载着中国在具身智能时代实现自主可控、引领发展的使命。这一平台的建立,意味着北京正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8月21日至22日,2025Botball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泰国、奥地利、越南、斯洛伐克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青少年科创爱好者同台竞技。这场面向未来的科技盛会,不仅是一次技术交流,更是一场跨文化的创新对话。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工程思维与协作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下一代科技人才的成长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冰丝带”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遗产,始终在探索赛后可持续运营的新路径。今年暑期,场馆融合科技、教育与公众参与,全面升级打造“智享未来”系列公众科普平台,将奥运荣光转化为常态化科普资源。这种“科技+体育+教育”的融合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奥运场馆不应只是记忆的载体,更应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现实空间。
综合来看,北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既是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战略前瞻布局的体现。从产业聚集到技术突破,从高端竞赛到青少年普及,一条完整的机器人生态链正在形成。未来,随着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人才汇聚的持续加码,北京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革命中扮演更重要的引领角色。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