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07日 11:27消息,PEEK材料助力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多家A股公司加速布局,推动产业技术革新与商业化落地。
受人形机器人“轻量化”趋势推动,近期PEEK(聚醚醚酮)、碳纤维及钛合金等高端材料指数持续走强,相关概念股表现活跃。截至8月6日收盘,PEEK材料概念指数单日上涨5.79%,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新瀚新材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中研股份、会通股份、金发科技等企业股价也显著上扬,市场热度迅速升温。
这一轮上涨背后,是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的强烈预期。PEEK材料因其出色的耐高温性、耐磨性、轻质高强等特性,被视为实现机器人“以塑代金属”的关键材料之一。在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双重需求拉动下,资本市场普遍认为PEEK材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加速布局。
多家A股上市公司已公开披露其在PEEK材料领域的进展。中研股份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近期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热,带动PEEK板块整体走强,对公司股价或有积极影响,但强调股价受多重因素影响,波动属正常现象。该人士透露,PEEK材料确实可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齿轮等部件,但公司目前尚未与人形机器人企业直接合作,主营业务仍集中于医疗、汽车等领域。
会通股份则更进一步,早在2024年便推出针对机器人轻量化的PEEK材料和碳纤增强特种工程塑料解决方案。公司董秘办人士在8月6日表示,其研发的TPE软胶材料已应用于机器人手部部件,并进入市场推广阶段。这一动作显示,部分企业已从概念布局转向实际产品落地。
金发科技作为改性塑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市场。其研发的超耐温、耐磨PPA和PEEK材料已在人形机器人及机器狗的关键零部件中实现应用。值得注意的是,金发科技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参股宇树科技,持股比例不足1%。公司已组建专业团队,与宇树科技、云深处、智元机器人等厂商开展材料联合开发,部分客户进入批量供货阶段。
尽管如此,金发科技方面也坦承,短期内该业务对公司整体业绩贡献有限。但从长期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公司新材料板块的重要增长极。这种“远期押注”的策略,反映出头部企业在技术前瞻性和市场判断上的战略定力。
沃特股份的PEEK合成树脂产线于2023年底试投产,2024年5月正式取得生产许可,目前已实现量产。其控股子公司浙江科赛具备PEEK型材的生产与加工能力,产品可供应机器人、半导体等行业客户。公司正配合终端客户进行前期产品验证,但预计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出货量仍较为有限。沃特股份强调,PEEK业务的短期业绩释放并不依赖人形机器人市场,更多将依托现有工业与电子领域需求支撑。
从产业逻辑来看,PEEK材料的崛起并非偶然。中金公司最新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已成为行业共识,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领军企业均在迭代中强化轻量化设计。轻量化不仅能提升续航、降低惯性,还能优化运动控制与安全性。而材料优化是实现轻量化的三大路径之一,其中PEEK凭借优异的综合性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替代材料之一。
据沙利文咨询预测,2022年至2027年,中国PEEK材料市场需求将从2334吨增长至5079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6.8%。浙商证券认为,国内企业在价格、响应速度和扩产能力方面具备优势,若人形机器人放量,有望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打破海外垄断格局。
然而,在资本市场的“热”背后,产业现实仍显“冷峻”。一位PEEK材料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透露,当前3D打印用PEEK线材价格高达1200至1800元/公斤,是普通PLA或ABS材料的20至40倍。高昂成本严重制约其大规模应用。即便性能优越,在性价比敏感的场景中,客户更倾向选择PPA、PPS等替代方案。
沃特股份也坦言,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对材料要求不高,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即可满足轻量化需求。PEEK虽性能卓越,但成本过高,客户决策时会综合权衡。这说明,当前部分企业的材料选择仍以实用性和经济性为导向,而非一味追求高性能。
更有券商人士指出,目前多数企业的PEEK产品尚处于送样测试阶段,行业整体处于产业化初期。即便考虑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需求,短期内产能扩张速度已远超实际市场消化能力。这种“预期先行、需求滞后”的局面,极易引发资本对概念的炒作,而非基于真实订单的增长。
值得肯定的是,部分企业已意识到成本问题并主动调整。有PEEK上市公司透露,公司已于2024年实施一轮降价,不同型号产品每公斤降价百元至数百元不等,旨在提升市场接受度。这一举措释放出积极信号:行业正从“技术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试图在性能与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
总体来看,PEEK材料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必须理性看待当前的市场热度。资本市场对“轻量化+机器人”的想象空间巨大,但产业落地需要时间、成本和技术的三重突破。短期内,概念股的上涨更多反映的是对未来趋势的押注,而非现实业绩的支撑。投资者应警惕概念炒作风险,关注企业真实的技术进展、客户验证进度和批量供货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穿越周期,真正分享人形机器人产业成长的红利。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