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汽车质量技术大会聚焦汽车质量与科技发展,推动行业创新与升级。
北京7月19日电 17日,由中消协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汽车质量技术大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会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理事长张沁荣指出,目前正处于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的重要阶段。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整合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
她表示,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算法、智能网联系统等核心领域,要加快实现技术突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行业技术交流,结合行业热点以及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深度研究、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共同推动汽车产业技术进步。
2024年以来,我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20次,涉及车辆1651.7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召回139次,涉及车辆602.04万辆,主要问题集中在驾驶辅助系统误用、转向助力失效以及动力电池热失控等方面。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雷光程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将加快推进《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并结合当前汽车行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召回流程和管理要求。同时,还将完善事故报告、现场勘查及缺陷分析机制,强化对事故的深度调查与技术分析,以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也对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召回数据反映出行业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亟需通过制度完善和技术升级来加以应对。加强事后的事故调查与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精准识别问题根源,也为未来的产品设计和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这表明,监管机构正逐步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就如何保障汽车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唐冀平指出,目前,汽车领域智能网联技术发展迅速,汽车产品功能日趋复杂,产业链条相互交织,质量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持续扩展。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安全、车联网的数据安全、车用芯片的可靠性以及车路协同的兼容性等新型风险日益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的理念、技术和体系提出了更高和更复杂的要求。
她表示,市场监管总局相关部门将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车用操作系统、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的关键研究,针对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型风险,加快完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同时,将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等高风险领域,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汽车领域的检验检测服务市场。 当前,随着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相关技术的发展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确保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起科学、全面、可操作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关键环节,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必须强化监管,严惩违法行为,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