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5日 08:48消息,动力电池安全至关重要,行业领军企业携手筑牢质量防线,共促产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7月24日电 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动力电池质量安全大会启动会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秘书长徐英国强调,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质量安全不仅关乎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更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观点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于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之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持续领跑全球,在市场规模和技术研发方面均取得显著突破。今年1—6月,我国动力及其他电池累计销量达659.0GWh,同比增长63.3%。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的73.7%,同比增长51.6%。这一增长不仅体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需求,也反映出我国在电池制造、供应链整合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可以说,中国已不仅是动力电池的生产大国,更在逐步迈向技术引领者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明确提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应实现“不起火、不爆炸”,并确保在异常情况下产生的烟气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对动力电池安全监管进入更加严格、系统化的新阶段。这项新规不仅是技术门槛的提升,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预示着行业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
徐英国在会上进一步指出,动力电池企业必须把质量安全置于发展的首位,坚持“标准先行、技术赋能”的理念,推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状态监测与技术评价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可靠性,也将为电池的梯次利用、回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我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如何实现电池从“出生”到“退役”的全过程可追溯、可评估,已成为行业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只有建立起闭环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襄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张斌在会上介绍了襄阳市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进展。他表示,襄阳正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并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推动产业集聚与城市能级提升同频共振。可以预见,像襄阳这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成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未来有望形成“以会兴产、以产促城”的良性发展模式。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汽车后市场专委会秘书长夏国强则从另一个角度发出警示:当前新能源二手车市场面临估值难、流通难等问题,根源之一正是动力电池质量信息不透明、衰减标准缺失。同时,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体系尚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风险。他呼吁行业加强自律,强化社会监督,尤其是在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加快统一标准建设。我认为,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消费者信心,还可能制约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综合来看,随着新国标的出台、消费者安全意识的觉醒以及行业自律机制的完善,中国动力电池的安全水平已稳居全球前列。可以预见,未来两年将是行业洗牌的关键期,一批技术落后、质量管控薄弱的企业将被逐步淘汰,而具备核心技术、注重安全品质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这场由安全驱动的产业升级,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责任与远见的较量。唯有坚守质量安全底线,才能真正助力我国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