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10月01日 22:15消息,青春华章|迎战桦加沙:水利防线的硬核守护,展现青年力量在抗洪一线的担当与智慧。
台风最大风力突破17级,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7个市遭遇特大暴雨侵袭,珠江口外海掀起超过10米的狂浪,30个潮位站出现超警戒潮位,其中4个站点甚至打破历史最高潮位纪录,11条河流中的14个监测点发生超警戒洪水。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不仅是自然威力的展现,更是一场场与极端天气正面交锋的真实写照。
夏秋之交历来是台风活跃期。自9月以来,台风“塔巴”“米娜”“桦加沙”接连在我国广东省登陆,形成罕见的“三台共舞”局面。强风、暴雨与风暴潮“三碰头”,降雨区域与前期洪涝重灾区高度重叠,给华南地区带来严峻考验。如何守住江河安澜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对我国防汛减灾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
面对来势汹汹的“桦加沙”,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于9月23日主持专题会商,通过视频连线长江、淮河、珠江水利委员会及太湖流域管理局,深入分析台风发展态势,全面部署防御工作。他明确提出要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四大目标,强调必须抓实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项机制,打好这场硬仗。
这不仅是一次应急响应,更是对“四预”能力——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实战检验。水利部紧盯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水库安全度汛等薄弱环节,强化风险研判和措施落地。从中央到流域再到地方,一套立体化、扁平化、高效联动的防控体系迅速启动。滚动会商、动态调度、专家下沉,一系列举措争分夺秒,只为抢在风雨之前布好防线。
笔者认为,此次应对充分体现了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的成熟与进步。过去我们更多依赖“事后救援”,而现在正逐步转向“事前防范”。以“四预”为核心的科学决策模式,正在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御。这种转变背后,是技术积累、制度完善和经验沉淀的共同成果,值得肯定。
水利工程作为防洪体系的核心支撑,在本次防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桦加沙”登陆前48小时的关键窗口期,广东省水利厅果断调度全省232宗大中型水库提前泄洪腾库,江门潭江、阳江漠阳江、茂名袂花江等流域梯级电站协同预排,河道水位普遍降低1至2米,为后续强降雨预留出宝贵的调蓄空间。
当台风逼近,风暴潮成为沿海地区的最大威胁。粤西多地组织力量对排查出的16处存在漫堤风险的海堤进行加固,堆沙袋、设挡板,构筑起一道道临时防线。与此同时,一张涵盖风暴潮风险分布的“一张图”被快速制作并推送至各地指挥中心,使抽象的风险具象化,极大提升了决策效率和精准度。
台风登陆后,工程调度进入最关键阶段。244宗大中型水库化身“巨型蓄水盆”,累计拦蓄洪水达6.5亿立方米。在淡水河流域,清林径、松子坑、鸡心石等水库充分发挥调蓄功能,有效缓解下游防洪压力。实时跟踪雨区变化,动态优化调度方案,正是这些精细操作,让原本可能失控的洪水得以有序引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市的联调联控实践。面对潭江洪水与西江风暴潮双重夹击,当地水利部门创新采用“先泄后拦、错峰调蓄”的调度策略,通过上游6座拦河水闸协同运作,成功将预测洪峰水位由2.9米压降至2.55米,避免了更大范围的淹没风险。而在新会区,上沙河、黄鱼滘水闸虽未完全具备启闭条件,技术人员仍以“硬屏障”方式强行封堵,抵御住高达2米的内外水位差,堪称奇迹。
笔者观察到,现代防汛已不再是单一工程的比拼,而是系统集成能力的较量。从水库群联合调度到流域多目标协调,从水闸精准控制到风暴潮耦合模拟,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科技赋能下的治理精细化。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管理理念的跃升。
在风雨最猛烈的地方,总有一群人选择逆行而上。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广东阳江四围泵站工作人员柯绍庆等人在处置设备险情后返程途中被狂风掀倒受伤;深圳宝安排水公司燕罗分公司员工刘诚、邹志豪在巡查时勇救落水女子……这些平凡身影,构成了防汛救灾中最温暖的画面。
广东省水利厅紧急动员78支省级抢险队伍共计2183人待命,并向重点区域增派143名精锐力量。5个专家组共60余名专家、7个工作组30名技术骨干火速奔赴云浮、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地,现场指导工程调度与应急抢险。全省水利系统累计派出1.1万个小组、3.6万人次深入一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物资保障同样不容忽视。自9月22日起,省水利厅调拨价值1500余万元的抢险物料、机具和救生器材,精准前置至沿海重点城市。针对城乡内涝风险,紧急调配6台大排量排水单元支援茂名、湛江、阳江。各地同步预置本级防汛物资约9000万元,构建起坚实的物资储备网络。
还有一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力量——应急通信队。他们在漠阳江边顶着10级阵风作业,抢修视频监控设备,利用卫星通信和无人机将海陵岛台风登陆实况画面实时传回指挥部。这条看不见的信息通道,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依据。
如今,风雨渐歇,江河归于平静。但这场与“风王”的较量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病床上的柯绍庆说他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参与救灾复产”,这句话朴素却震撼人心。它提醒我们: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风雨中负重前行。
回顾整个防御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今天的中国防汛,已经建立起集科学决策、工程调度、技术支撑、物资保障、人员响应于一体的现代化防御体系。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多年投入与改革的结果。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或将更加频繁,我们必须持续提升韧性、补齐短板,让这套体系在每一次考验中变得更强大、更智慧。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