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10月01日 22:12消息,中信证券指出,四季度航空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拐点,建议把握淡季布局机遇。
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形成长达8天的假期,激发了国内航空出行市场的强劲需求。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当前航空出游预定数据表现亮眼,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积极态势,释放出行业复苏的重要信号。据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十一假期国内航线平均预售裸票价同比上涨7.9%,客运量预计日均同比增长6.4%。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居民出行意愿持续回暖,更显示出公商务旅行需求的稳步修复,为四季度民航业的盈利改善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自9月中旬以来,民航公商务出行需求环比明显回升,高客座率已逐步传导至票价体系,打破了此前淡季价格低迷的局面。尽管暑期阶段公商务需求相对疲软,但随着经济活动节奏恢复,企业差旅、商务会展等活动显著增多,成为支撑航司收益端回升的关键力量。在航油成本同比下降的背景下,收益管理优化正成为航司利润改善的核心驱动力。我们认为,若公商务需求能保持持续复苏态势,2025年第四季度有望迎来行业量价拐点,三大航空公司或将实现疫情后首次年度利润转正,开启新一轮业绩释放周期。
在此背景下,“反内卷”已成为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自6月以来,民航系统持续推进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工作部署。全国民航年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遏制无序低价竞争,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也发布了《航空客运自律公约》,标志着行业协同机制正在加速构建。中信证券认为,未来政策可能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建立基于航线成本的托底价格机制,防止恶性价格战;二是通过修订《航班时刻管理办法》强化时刻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兼顾盈利水平与竞争格局;三是加强对OTA平台代销行为的监管,提升航司在定价和退改签规则上的主导权。这些举措若落地,将有助于重塑健康的市场秩序,推动票价体系回归理性。
从供给端看,当前航空运力增长仍处于低位区间。截至2025年8月,三大航全年合计净引进飞机仅60架,同比增长2.3%,延续了近年来低速引进的趋势。考虑到飞机制造产业链尤其是发动机供应尚未完全恢复,短期内有效供给难以大幅扩张。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搭载PW1100发动机并连续停场7天以上的窄体机已达120架,占全行业同类机型的3.6%,相关维修周期预计将延续至2026年。这意味着运力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供需错配,对票价形成支撑。
尽管近期彭博社报道中美或将签署新一批飞机订单,引发市场对供给扩张的担忧,但我们认为无需过度解读。一方面,全球主流飞机制造商产能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空客与波音的交付排期普遍延后;另一方面,目前国内老旧机队比例已不容忽视——全民航服役15年以上的飞机占比达13.6%,未来新增订单更多将用于替换退役机型,而非单纯扩大规模。因此,即便有新订单落地,在2029年前实际交付的可能性较低,行业整体供给仍将维持强约束状态。
综合来看,当前民航业正处于从“恢复性增长”向“结构性改善”过渡的关键节点。需求端公商务出行回暖、节假日旅游热度高涨;供给端受制于制造瓶颈和维修压力,增长乏力;政策层面则释放出遏制恶性竞争、鼓励良性循环的明确信号。三重因素共振之下,航空公司的定价能力正在增强,利润弹性值得期待。尤其对于国有三大航而言,其在主干航线的网络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使其更有可能率先兑现盈利反转。
当然,风险依然存在。若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影响企业差旅预算,或国际航线恢复进度缓慢拖累整体客流结构,都可能削弱行业向上动能。此外,油价波动与汇率变化仍是航司财务表现的重要扰动项。但从当前趋势判断,四季度或是布局航空板块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在传统淡季中观察到需求韧性与票价回升,说明行业基本面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投资者不妨关注具备较强收益管理能力和优质航线资源的头部航司,把握潜在的周期性机会。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