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9月01日 14:13消息,中国纳米科技专利数量全球第一,领跑世界,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升级。
北京9月1日电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ChinaNANO2025)上,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利授权总量已稳居全球首位,成为推动全球纳米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之一。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也彰显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稳步提升。
ChinaNANO2025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办,是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暨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8月3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指出,纳米科技正深度融入绿色能源、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他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构纳米科学研究的范式,为材料发现、器件设计和系统优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这种“AI+纳米”的融合趋势,或将开启一场基础科学与产业应用协同跃迁的新纪元。
8月31日发布的《中国纳米科技产业白皮书(2025)》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25年,全球累计授权纳米专利超过107.8万件,其中中国占比高达43%,达46.4万件,数量远超美国、日本和韩国三国之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以2.34万件专利高居全球专利权人榜首,展现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大研发能力。预计到2025年底,全球纳米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美元,2018年以来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7%,发展势头强劲。与此同时,中国纳米技术的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改善,专利转让与许可率已突破8%,表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通道正在加速打通。
在同日举行的纳米科技产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二位企业家分享了他们在纳米材料、纳米医药、纳米电子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创业经验。现场展览集中呈现了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地区的纳米产业布局,形成覆盖多个千亿级产值的产业集群,凸显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展示,更是一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人才集聚的持续加码,中国的纳米产业有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加关键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8月29日举行的第六届全球纳米科技中心主任论坛以“AI for Science”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欧洲、以色列、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近40位顶尖科学家、科研机构负责人及学术期刊主编参会。这场高端对话聚焦智能时代下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白春礼院士提出,AI正深刻改变传统实验驱动的研究模式,使“预测—设计—验证”的闭环成为可能。对此,笔者认为,AI不仅是工具,更是未来科学发现的“新显微镜”。我国若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算法、算力与数据共享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制度建设,完全有可能在下一代科研体系中掌握话语权。
总体来看,中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跨越。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高专利数量背后仍需关注原创性、核心技术和产业化落地的深度。真正的科技强国,不仅要看产出规模,更要看能否持续输出颠覆性创新。未来,如何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将是决定我国纳米科技能否实现全面引领的关键所在。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