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强调政策与市场协同的重要性。
北京7月29日电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绿色低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日益成为广泛共识。 当前,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推动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围绕如何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这一核心主题,关于绿色低碳发展驱动因素、机制设计和政策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持续深入,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在当前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设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形成多方协同、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探讨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议题时,人们常常关注绿色消费、市场结构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但这些变化的背后,实际上都离不开技术进步这一关键因素。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鄢哲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成长,始终伴随着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而对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也直接体现在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替代过程中。
然而,绿色技术创新并非自发形成。根据鄢哲明及其合作者在《生态经济学》发表的文章《环境规制如何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来自中国排放总量控制政策的证据》指出,绿色技术能够有效应对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但由于存在搭便车现象,受益者往往不愿意为这类技术创新支付成本。同时,知识溢出带来的正外部性和金融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使得绿色技术的投资决策变得复杂且进展缓慢。这两种外部性的叠加,导致绿色技术创新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在我看来,这一研究揭示了推动绿色技术发展的深层障碍。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不仅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弥补市场失灵,还应创造更有利的融资环境,以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只有在制度设计和市场机制协同作用下,绿色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鄢哲明表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政策的适配性存在明显差异,必须充分重视政策所具备的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各类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上述研究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发现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果。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政策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短期效果,更要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的成功实践表明,环保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未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更加注重机制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推动绿色发展与经济转型深度融合。
他还表示,在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的污染物和绿色产品价格信号的情况下,多年来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能够向市场传递明确且持续的绿色发展导向。这种制度设计有利于引导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向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技术,推动经济朝着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此外,昆山杜克大学的崔静波、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春华以及昆山杜克大学的张俊杰等学者联合开展的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研究显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碳交易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碳排放,还能推动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探索与创新,进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我们团队长期关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未来,将继续探索如何通过不同政策的协同配合、激发市场活力、破解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难题,为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鄢哲明表示。 我认为,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系统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多方协作、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激活绿色技术的潜力,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