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约首批开放基金及分训练场,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
在2025年7月26日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创新发展论坛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批开放基金及分训练场等相关项目正式完成签约。
首批开放基金总规模为300万元,单个项目平均资助金额在30万至50万元之间。该基金聚焦于国地中心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涵盖平台技术、具身智能、数据集、训练场四大领域,以及17个细分资助方向,主要面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秀青年学者,支持相关研究团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
论坛当日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旨在推动数据标准互认、数据与工具链共享以及数据训练场的开放。现场,国地中心与河南、江苏分训练场签约,并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七家单位,共同构建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合作生态,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形机器人逐步从“实验室”走向更广泛的实用场景。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正朝着更加协同、开放的方向迈进。通过数据共享与生态共建,不仅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还能提升技术迭代效率,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在更多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落地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或将引领行业迈向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论坛现场,国地中心同时推出了青龙人形机器人产品系列,包括双足人形机器人和轮臂人形机器人两种技术路径,广泛适用于工业、安防、服务、教育及智慧城市等多个应用场景,加速机器人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大规模应用。此外,国产核心零部件与通用具身智能开发平台也正式发布。
据了解,位于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国内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基地。该中心覆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设有十余个训练场景,可同时支持上百台人形机器人进行训练。通过共享训练数据,有助于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医疗、服务等多领域的专业能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以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不仅有前沿产品亮相和对未来赛道的探索,资本的介入与创新平台建设的最新动向,也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各国争夺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融合,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所展现的趋势,反映出全球对这一领域的高度关注与持续投入。资本的积极布局,也表明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充满信心。这种多方协同推进的态势,无疑将加快技术落地与商业化进程,为未来社会带来更多可能性。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