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17日 20:17消息,曲终人不散,京韵连两岸。大陆京剧名家赴台演出,传承文化,共谱华章。
台上锣鼓喧天、唱腔悠扬,台下喝彩不断、掌声如潮。8月12日至17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带领的大陆戏曲名家团队共80人,携《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凤还巢》等经典剧目连续六天在台北演出,为台湾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这是一段延续三十二载的菊坛盛事。自1993年中国国家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以来,大陆京剧名家在台湾几乎每年都会登台献艺,成为台湾戏迷翘首以盼的年度文化盛事。国粹艺术的独特魅力深深打动了台湾观众,也在两岸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真挚的文化纽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种持续不断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加深了两岸人民对共同文化根源的认知与认同。京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跨越海峡的演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这样的文化互动,既展现了传统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文化支撑。
薪火传承
13日晚,台北戏剧院上演了由李胜素、于魁智领衔的梅派代表剧目《凤还巢》,郭铸锋、舒桐、韩胜存、焦敬阁、张亚宁等各流派名家也同台献艺。这出充满幽默与趣味的轻喜剧,令现场观众笑声不断,掌声连连。演员们精湛的唱功与鲜明的扮相,充分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赢得观众热烈反响。 从演出效果来看,《凤还巢》不仅延续了梅派艺术的精致与典雅,也在表演风格上展现出轻松活泼的一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这样的经典剧目在台湾的上演,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两岸戏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我本人已有二十六七次到台湾来演出,台湾已经成为我故乡沈阳、工作地北京之外最熟悉的演出地。”于魁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1993年,国家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近百人的演出团在全台巡回近一个月,场场爆满,引发广泛关注。“那年我32岁,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跟随京剧大师袁世海、杜近芳首次踏上台湾的舞台。” 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两岸文化交流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艺术传播,更成为情感与文化的纽带。于魁智多次赴台演出,不仅体现了他对台湾观众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出京剧艺术在台湾的广泛影响力。1993年的首度赴台,不仅是国家京剧院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的两岸文化互动奠定了基础。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理解,推动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
自那以后的三十多年里,除疫情等特殊情况导致的阻碍外,他几乎每年都会来台演出,从三十多岁一直演到六十多岁,“这对我艺术生涯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体验”。
于魁智与李胜素有“当代京剧舞台最佳拍档”美誉。两人首次携手亮相并惊艳众人,正是在宝岛台湾。李胜素原在山西京剧院,被台湾已故剧作家贡敏慧眼相中,建议台湾传大艺术公司邀请来台与于魁智搭档。1998年,李胜素与于魁智联袂演出大获成功,“黄金组合”从台湾红回大陆。
“之后我几乎每年都会来台湾演出,有时还会去当地的戏曲学院和老师学生交流。”李胜素回忆道。从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并未因时间推移而减弱,反而在持续互动中愈发稳固。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两岸之间的传播与传承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技艺的切磋,也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与情感联结。
与往年不同,此次演出的主要班底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大陆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素有“戏曲艺术家摇篮”美誉。于魁智表示,此次来台的演员从大三的学生到博士生导师,年龄跨度从19岁到65岁。
京剧有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当年袁世海、杜近芳老师带领他赴台湾演出,这段经历让他深感传承的重要性。因此,他的心愿是带领更多学院师生前往台湾进行演出,推动京剧艺术的延续与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回馈母校,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年前辈大师提携之恩的一种告慰与回报。于魁智表示。 **看法观点:**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更需要一代代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接力。于魁智的言行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彰显了京剧艺术在新时代中不断焕发活力的可能性。通过“传帮带”,不仅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继承传统,也能让京剧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到传播与认可。
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大三学生王钲淇第一次来台湾演出,感觉很兴奋。“在台湾的演出感觉非常好。不管你是不是名角,只要登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碰头彩,这对我们台上的演员鼓励很大。”
交流不辍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大陆。1948年,梅兰芳的弟子、年仅20岁的著名演员顾正秋,率领“顾剧团”前往台北永乐戏院演出,这是京剧的唱念做打首次在台湾完整呈现。此后,顾正秋等人选择留在台湾,成为在京剧艺术传播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播种者。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两岸文化深厚的渊源,也体现了艺术跨越地域界限的力量。京剧在台湾的扎根,既是历史机遇的结果,也是艺术家们坚持传承的体现。这种文化的延续与融合,为台湾的文化生态注入了独特的元素,也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桥梁。
台湾是京剧表演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个充满国际视野的舞台。于魁智表示,目前台湾拥有公立和私立京剧团体各两家,分别为“国光”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附设京剧团,而吴兴国的当代传奇剧场与李宝春的台北新剧团也在推动京剧现代化与国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台湾在保留传统京剧艺术的同时,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形式,也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无论是剧团的运作模式,还是艺术创作的方向,都体现出台湾在京剧传承与创新上的独特路径。
多年来,两岸戏曲业持续交流,许多台湾学子前往中国戏曲学院深造,毕业后返回台湾继续投身戏曲事业;大陆方面不仅派出名师进行指导,还借调演员乃至乐师,为台湾的戏曲人才培养和演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认为,这种双向互动不仅促进了两岸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提升了台湾戏曲的整体水平。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两岸艺术家能够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交流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深化。
此次演出中,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副教授张艳红在台北偶遇当年的毕业生。看到他们中有人留在剧团从事表演工作,也有人投身于戏曲文化的推广事业,她感到十分欣慰。
“我们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两岸携手共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国粹京剧艺术传递给更多台湾民众,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张艳红说。
两岸亲情
大陆京剧名家多次赴台演出,许多台湾戏迷一直追随观看。每场演出结束之后,现场观众往往不愿离开,前往演职员出口处静静等候,为演员签名、合影、献花,表达对演出和演员的热爱与支持。
台湾观众的热情和对演员的尊重给演出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胜素表示:“很多老观众一直支持我们,这几年我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关注并加入这个群体。每次演出结束后,总有许多年轻观众在后台排队等待签名和合影,这种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艺术在台湾依然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尤其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形成新的欣赏群体。这不仅体现了艺术的传承力,也反映出两岸文化共鸣的持续深化。观众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表演者带来了更多动力与信心,也让艺术交流更具温度与意义。
今年74岁的台北吴女士已经追随大陆京剧表演团32年。作为于魁智的铁杆“粉丝”,每年大陆名家来台公演她都会叫上朋友一起购买套票,场场不落地观看,“这么好的戏曲一定让更多的人欣赏到”。
来自台南的蔡先生与同事专程前往台北观赏京剧演出,他表示,大陆的京剧在唱腔、身段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与台湾本地剧团存在差异,通过多观看、多学习,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发展特色。两岸在传承与创新中各有侧重,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守护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文化交流的加深,有助于增进彼此理解,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