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你行!你上!》豆瓣评分会否变化?6.7分是否还能保持?
以著名钢琴家郎朗的少年经历为灵感,姜文执导的新电影《你行!你上!》现已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图为影片剧照。
上周五,姜文导演时隔七年推出的全新作品《你行!你上!》正式在全国影院上映。该片以钢琴家郎朗的少年成长经历为创作原型,延续了姜文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与隐喻表达,自然引发了观众围绕家庭教育、父子关系等“中国式成功学”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
截至7月21日,《你行!你上!》在豆瓣上的评分稳定在6.7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一分数既没有达到姜文以往作品如《让子弹飞》《阳光灿烂的日子》所获得的高口碑,也未落入烂片的范畴——这种“撕裂感”正是影片引发争议的直接体现。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该片在观众中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观众认可其创新表达和叙事风格,认为它在题材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另一部分则认为影片节奏拖沓、人物塑造不够深入,整体观感略显不足。这种分歧不仅反映了影片本身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当下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期待正在不断变化。
叙事风格上的“姜式离心力”
从影片风格来看,姜文在《你行!你上!》中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特色。影评人“钱德勒”在文章中指出:“他几乎不自觉地将此前作品中的元素都融入其中。”例如,天台这一意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邪不压正》等影片中多次出现,在本片中依然起到分界作用:线下是平凡甚至暗藏阴谋的现实世界,而线上则是少年自由的天地,象征着叛逆与理想主义。影片中大量运用快速剪辑、富有隐喻的画面等“姜文式”手法,让熟悉他风格的观众倍感亲切。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影视创编中心主任刘弢用“旋转木马式叙事”来描述姜文在《你行!你上!》中的表达方式——“剪辑果断、语速迅捷、黑色幽默中暗藏锋芒,镜头中频繁出现他一贯钟爱的长焦推拉与横移对冲,形成一种独特的‘姜式离心力’”。这种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影片中与新的创作元素产生了奇妙的融合:李屏宾的摄影与爵士化配乐让影像首次呈现出“蓝调”质感,将姜文以往作品中那种凌厉的历史锋芒,转化为一段跨国父子公路旅程中的抒情基调。 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在保持姜文一贯风格的同时,也展现出他在艺术表达上的新尝试。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影片在情绪上更加柔和,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观影体验。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姜文作为导演的探索精神,也让他的作品在延续个人特色的基础上,拥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感。
影片的叙事舞台从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成长轨迹,却未削弱姜文式的表达密度。刘弢告诉记者,姜文本人的自嘲式出镜“像是给作者论松了松绑”,这种自我解构的姿态,与影片中郎朗少年时代的挣扎形成互文。“《你行!你上!》在父子情、海外逐梦与音乐竞技三个通俗母题上做了减法,增加了朗朗与父亲的情感回旋,观众有抓手,作者也保留表达锋刃——算是一场‘半档位’的折中。”在他看来,这种平衡在快剪与对白的处理上尤为明显,那些被质疑“像抖音”的高速剪辑,实则“成为叙事动能,而非空洞动作”,恰如其分地呼应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资讯井喷的时代特质。
评分体系与作品价值的错位
不可否认,6.7的豆瓣评分与姜文巅峰作品相去甚远,网络上差评直指“东北塑料方言听觉灾难”“父权崇拜叙事”。片中郎国任的极端教育方式——辞公职陪读、逼琴至父子决裂——被质疑美化“狼性鸡娃”,而马丽饰演的母亲临别嘱托“可出轨不可打骂”的荒诞台词,更引发伦理争议。
对于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而言,这个评分已经算是相当宽容了。有观众表示,姜文过于沉溺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每个镜头都试图加入隐喻,反而让故事本身变得模糊,就像一首充满技巧却缺乏主旋律的钢琴曲”。这种争议的本质,反映了艺术电影的“作者性”与商业电影的“通俗性”之间的冲突——姜文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与观众对“讲好一个故事”的基本期待之间出现了错位。
然而,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的眼中,这种错位恰是作品的先锋性所在:“我们习惯的电影是情节、故事、人物。但《你行!你上!》是诗,是电影中的《蜀道难》!”当多数传记片沉溺于励志套路时,姜文执意将“教育成功学”煮一锅“蘸着醋的饺子”。“《你行!你上!》是一部如此集中表现浪漫、激情、梦想的电影。”他在微博上为姜文打出了五星好评。
与此同时,苏牧提出疑问:“《你行!你上!》豆瓣开分6.7。十年后,《你行!你上!》豆瓣评分还会是6.7吗?”这一提问揭示了当前评分与作品长期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事实上,姜文的作品向来不宜用某一阶段的分数来评判。此前《太阳照常升起》在上映初期也引发诸多争议,如今其豆瓣评分已升至8.4分,可见其作品的价值仍需时间来进一步验证。
在之前的路演活动中,姜文曾自信表示,《你行!你上!》是他个人作品中的最佳之作。“或许它的豆瓣评分还能像《让子弹飞》一样,在影片公映后经过观众的不断回味,重新进入高分电影的行列。”在“钱德勒”看来,该片对“代际关系”“成长与功利的冲突”等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意义,当前的评分更多反映的是即时观影感受,而非影片所蕴含的深层内涵。 我认为,影片在主题表达上的深度值得肯定,尤其在当下快节奏的观影环境中,其思想性更显珍贵。虽然初期评分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作品的价值往往会逐渐被更多人认可。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一部作品时,不应仅凭一时的反响,而应给予它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沉淀。
刘弢从电影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这部影片或许难以像《让子弹飞》那样成为某种类型的标志性作品,但它有可能被载入“华语传记电影的形式实验”篇章。影片以作者电影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了明星的成长历程,标志着姜文在创作上的一次“去宏大叙事化”的转变。苏牧则表示:“电影成功的标准往往体现在票房和奖项上。”他同时提到,《你行!你上!》就像一道风景,观众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风景的存在是为了欣赏它的人”。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未必在商业或主流评价中达到巅峰,但它在艺术表达上的探索值得肯定。它打破了传统传记片的叙事框架,展现出导演对个人风格的坚持与突破,这种尝试本身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你行!你上!》的价值或许正体现在这种矛盾与统一之中:它既是姜文一贯锋芒的延续,也是对其个人风格的一次突破;既在叙事上对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解码要求,又在情感层面保持了与大众的共鸣。截至昨天,《你行!你上!》票房刚刚突破7000万元,尚未达到市场预期。然而,尽管影片用钢琴替代了以往常见的枪械元素,这部时长144分钟的“姜文狂想曲”,依然精准地击中了时代的脉搏——当天花板就在眼前,你敢不敢捅破它,去窥见其上的风景?(文汇报见习记者臧韵杰)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在商业表现上略显乏力,但其艺术探索和思想深度值得肯定。姜文始终在尝试打破常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这种坚持或许短期内难以获得广泛认可,但从长远来看,正是这些作品构成了中国电影多样性的基石。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