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9月20日 02:26消息,深圳外贸持续回暖,稳居外贸第一城,24小时见证城市活力与增长。
深圳海关9月1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深圳全市累计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全国外贸城市首位,达到2.9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3%。其中,出口额为1.79万亿元,进口额为1.17万亿元,进口增长幅度达到9%。
前8个月,深圳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62万亿元,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54.6%。同期,保税物流进出口8007.8亿元,增长12.6%,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27%;加工贸易进出口5292.1亿元。 从数据来看,深圳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本地企业自主经营能力的增强。保税物流的稳步增长也反映出深圳在跨境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建设上的持续发力。而加工贸易虽仍有一定规模,但其占比相对较低,说明深圳正逐步推动外贸模式向更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整体来看,深圳外贸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前8个月,深圳对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31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市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78.1%,较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对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进出口增长较为显著,分别增长8.1%、20.8%和14.8%。这反映出深圳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联系依然紧密,尤其在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合作呈现出积极态势。 从数据来看,深圳外贸结构保持稳定,重点市场仍具较强韧性。尤其是对台、港、日的快速增长,可能与区域产业链深化、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变化有关。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贸易伙伴结构、拓展多元化市场,将是深圳持续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关键。
解读:2024年,在时隔十年后,深圳重新夺回“外贸第一城”的称号,但今年以来,深圳外贸持续面临压力,进出口总额一度被上海超越。此前有分析指出,相比上海,深圳的外贸依存度更高,2024年已超过120%。外贸依存度越高,意味着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越强,因此更容易受到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和地缘局势波动的影响。 从当前的经济格局来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外贸表现始终与国际市场的变化紧密相连。虽然深圳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高外贸依存度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相比之下,上海作为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拥有更广泛的贸易渠道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或许使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更具韧性。 未来,深圳需要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内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以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深圳多次部署稳外贸工作,包括鼓励企业加快全球布局,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反映在数据上,今年上半年,深圳以微弱优势重夺“外贸第一城”。最新数据显示,深圳进出口总额领先上海271.81亿元。
目光向内,从深圳前八个月的外贸累计增速来看,上半年一直维持负增长,直到前七个月实现累计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最新数据显示,深圳1—8月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速转为正增长,增幅为0.3%。
深圳民营企业在外贸中持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前8个月进出口额达2.06万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9.6%,显示出其在稳住外贸基本盘中的关键地位。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也表现不俗,进出口7880亿元,同比增长11.6%,占比26.6%。从数据看,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在为深圳外贸稳定增长贡献力量。 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的活跃度和灵活性是外贸稳中有进的重要支撑。它们在市场响应、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更能体现出韧性。而外商投资企业的稳步增长,则反映出深圳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吸引力依然强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深圳外贸的基本盘。
机电产品依然是深圳外贸的主力产品。前8个月,深圳出口机电产品1.35万亿元,同比增长4.6%,占出口总值的75%。传统电子信息领域,电脑及其零部件出口2054.3亿元,同比增长10.5%;集成电路出口1551亿元,同比增长40.2%。新兴产业领域,锂电池、纯电乘用车同比分别增长35.9%、14.3%。
一直以来,深圳被定位为出口导向型高技术制造中心,更擅长“走出去”。何以“抢进口”?数据显示,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应用,深圳相关电子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前8个月,深圳进口机电产品9491.6亿元,增长12.5%,占同期深圳进口总值的81.4%。其中,进口集成电路5196.8亿元,增长18.8%。
需要指出的是,与深圳类似,今年以来,上海外贸也呈现出“先抑后扬”的韧性走势。前8个月上海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5%,增速较前7个月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外贸第一城”最终花落谁家,依然充满变数。
#动向
三部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进一步发挥轻工业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方案明确,到2025至2026年,轻工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方面的贡献将更加突出。智能家居、老年及婴童用品、体育休闲与时尚产品等新兴领域将加速发展。计划新增推广300项升级和创新产品,并持续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浙江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发展
近日,《浙江省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根据《行动方案》,浙江力争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3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0家、雄鹰企业达到150家。
云南支持财政资金向文旅融合重点项目聚集
近日,云南省财政厅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发布《云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围绕“旅居云南”的目标任务,优化省以下旅游领域的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暂行办法》聚焦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11个重点领域,引导财政资金向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精品项目和重点项目倾斜。 我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云南省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举措。通过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未来,如何确保资金真正落地见效,发挥最大效益,将是相关部门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扬州“再提争第一”
日前,扬州市委机关报《扬州日报》头版刊发“杨仲平”署名文章《再提争第一》。此前召开的扬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坚定必胜信念、加快锻长补短、加强过程管理、加大汇报争取,确保在江苏省高质量考核中保持“II类地区第一”。文中表示,近年来盐城、泰州等地均已提出摒弃“居中思维”,敢于与先进地区比肩而立。摒弃居中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争第一、争一流作为不变追求,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往前冲、向前赶。
#声音
上海:优化调整本市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有关政策
据上海市财政局网站,上海市财政局日前发布《关于优化调整本市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为更好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上海市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有关政策优化调整。
其中包括,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相关规定的高层次人才及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并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购房人,若已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上海稳定生活,其在上海市新购置的住房属于家庭首套住房的,可暂免征收房产税。
#数读
最新报告:网约车司机收入位居蓝领第二、留任意愿最高
近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调研报告显示,在六类蓝领岗位中,网约车司机以月均收入7623元位列第二,高于外卖员和快递员。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网约车行业在当前就业市场中展现出较强的吸引力和稳定性。尽管工作强度较大,但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其成为许多劳动者的重要选择之一。这也反映出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新型就业形态正在不断改变传统的劳动结构,为更多人提供灵活且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图为主要蓝领岗位月均收入和满意度
报告显示,以一线城市中日均工作时间达到或超过8小时的网约车司机为例,其平均月收入为11557.1元。与其它蓝领职业相比,网约车司机由于具备较高的工作自主性、灵活的工作时间、相对安全的车内作业环境以及即时结算的薪酬方式,整体满意度较为突出。在“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该职业”的调查中,网约车司机的意愿比例最高,达到75.7%,高于外卖员的68.4%和货车司机的50.29%。
#放榜
江苏249个镇入围2025年全国千强镇,数量居首
9月19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与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5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报告构建了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评价体系,涵盖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品质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26个二级指标。根据测算结果,千强镇综合实力指数为65.7。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建制镇在综合发展方面仍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在部分领域如经济和创新上有所提升,但整体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报告所设定的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参考价值,能够为各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未来,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将是各镇面临的重要课题。
报告显示,千强镇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635家,占全国总量的18.78%;镇级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29亿元,是国家工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和增长引擎。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依然保持领先优势,共有790个镇上榜千强镇,占总数的近八成。其中,江苏以249个镇位居第一,浙江有197个,广东134个,山东102个。 东部地区在经济实力、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也在加快追赶步伐,未来有望进一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