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 《归队》:穿越生死的十年回归之路

元界财讯2025年09月20日 01:35消息,《活着只为一次漫长的《归队》》讲述生命与坚持的故事,感人至深。

   “拼了命地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一定要跟鬼子干到底。”当排长“老山东”意识到部队被敌军包围,战士们已经多日没有充足的食物,他决定让战士们分散突围,活下来的人前往牡丹江松林镇的八棵松,在最高的那棵松树上刻下自己的代号,潜伏起来,等待归队。 这段文字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军人的坚韧与信念。在极端困境中,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希望——在松树上刻下代号,既是对战友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的期待。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今天值得铭记的力量。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无法体会那种生死一线的抉择,但那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意志,依然值得传承和敬仰。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归队》一开播便成功营造出浓厚的悬念氛围。该剧聚焦于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的一个支队,讲述了队伍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几名队员以不同方式历经艰险,最终重返队伍的故事。他们看似普通,但经历却如史诗般壮烈。在豆瓣上,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观感:“作为一个牡丹江人,对东北抗联的敬意溢于言表,哪怕是在平淡剧情中,我都觉得想哭。”“前几天追抗日剧《归队》,看得我时而心痛不已,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又热血沸腾。”“每一个角色都是平凡的人,有理想的同时也都有七情六欲,情节安排合理。” 这部剧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不仅在于其真实还原了历史背景,更在于它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观众看到了那些在战火中坚持信仰、不屈不挠的普通人。正是这些平凡人物的坚韧与牺牲,才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中最动人的篇章。《归队》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致敬,更是对精神力量的深刻诠释。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归队》展现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精神的崇高与堕落,生活的艰难与欢乐,取舍的纠结与决绝……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它以直白的方式回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在伟大的抗战中取得胜利?我们究竟赢在哪里? 这部作品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正是这种不屈的精神、团结的力量以及对家国的深情,成为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

   归队成为战士的信仰

   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东北实际上是开展游击战最为困难的地区之一。 在东北这片广袤而寒冷的土地上,复杂的地形与极端的气候条件为游击作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冬季漫长而严寒,冰雪覆盖的环境不仅影响了部队的机动性,也对后勤补给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东北地区地势开阔,缺乏天然屏障,使得隐蔽和伏击难度加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游击战难以展开的现实障碍。尽管如此,历史上的东北抗联依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展现了顽强的意志与卓越的战术智慧。

   每年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气候极其恶劣,不适合室外生存,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三四十度,导致有人的耳朵、手指、脚趾甚至被冻掉。日军曾将当地村民强制集中居住,使得抗联部队难以获得食物和衣物等基本生存物资。正如《归队》中所描述的那样:战士们不敢轻易生火取暖,深达腰部的积雪限制了行动,行踪也极易暴露——敌人往往会沿着雪地上的脚印进行追击。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极端环境与人为压迫的双重打击,极大地考验了抗联战士的意志与生存能力。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斗争,展现了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挑战,更是对人性与信念的考验。

   东北抗日联军在敌后孤军奋战长达14年,队伍人数最多时仅3万余人。而日本关东军鼎盛时期人数可能超过百万,加上14万伪军和10万伪警察,双方力量悬殊巨大。在装备方面,差距更是令人震惊。据不完全统计,抗联在战斗中牺牲的师级以上干部就多达80余人。

   《归队》中“老山东”的支队所遇到的困境,并非个案。许多抗联老兵在冬季被分散到各村,春天再归队。每次“分散—归队”,都可能带来实力上的损失——有的队员潜伏时因身份暴露,被敌人杀害;有的队员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离开部队,回归平民;有的队员丢失了武器,战斗力大大下降……然而,每次“分散”后,“归队”便成了战士的自觉,甚至是信仰。整整14年,抗联越打越强。《归队》呈现了一批抗联老兵,一到某个关键点,他们就会突然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归队。

   进山游击的日子,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出山潜伏的岁月,同样充满紧张与不安。在常人眼中,这样的生活无疑是难以承受的煎熬。然而在《归队》这部作品中,抗联士兵出身各异、性格不同、经历不一,但面对困境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坚持:绝不放弃。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将他们凝聚成一个整体? 这种坚定的信念,源于对信仰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以及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正是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让他们在风雨飘摇中依然保持团结与斗志。他们的选择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勇气,更体现了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个体差异,成为支撑他们前行的核心动力。

   刻画归队者的群像

   《归队》刻画了“归队”者的群像。

   “老山东”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有几亩地,足够全家三口人生活。为了抗战,“老山东”离开家,无暇照顾已残疾的儿子,后者拒绝叫他爸爸。“分散”回家期间,儿子渐渐理解了父亲,终于叫他爸爸时,“老山东”却又踏上了“归队”之路。

   田小贵是当地大地主家的独生子,日军不断试图拉拢他的家庭。原本在哈尔滨求学的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战斗中,他曾多次因寒冷和饥饿濒临死亡,几次回到父亲身边,但不久后又重新归队,带着父亲为他购置的枪支,以及用父亲资金组建的武装力量继续投身抗争。 田小贵的行为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下青年的担当与牺牲精神。面对外敌入侵,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主动走上救国之路。他的举动不仅是对家族责任的背离,更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尽管他屡次离开家庭,但背后始终有家人默默支持,这种复杂的情感与现实的矛盾,正是抗战时期无数青年真实生活的缩影。

   高云虎差点儿被黑心商人活埋,夜来好饭馆的女老板大阔枝救了他。乱世中,大阔枝在男人的世界中“拳打脚踢”,渴望有个依靠,她爱上萍水相逢的高云虎,高云虎也爱大阔枝,但在“归队”的召唤下,他毅然告别,宁可被误解为负心。

   抗联战士万福庆在“分散”行动中得到了大阔枝的帮助,得以安全隐蔽。然而不久后,他便感到难以忍受,抱怨道:“太没意思了,我快憋死了。”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万福庆的抱怨,反映出在长期隐蔽和孤立状态下的精神煎熬。这种情绪并非软弱,而是对战斗生活真实状态的体现。在敌后坚持斗争,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更需要内心的支撑与同伴间的相互理解。大阔枝的协助固然重要,但若缺乏精神上的共鸣与支持,战士们的坚持也会变得异常艰难。

   卫生员花儿被日军追杀,土匪“葱山小白马”救了她,两情相悦,花儿成了压寨夫人。可她却说服二当家、三当家,反将“葱山小白马”绑架,一起“归队”……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出抗联斗争的壮阔图景。作为个体,他们的命运充满偶然性,但从整体来看,却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必然: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与无私奉献,最终凝聚成战胜强敌的磅礴力量。 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不屈。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由无数平凡人的选择所推动,而正是这种选择,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归队》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止步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歌颂,而是深入探讨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归队’不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重新融入与认同。剧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是:单个士兵如同河流,最终汇入集体的大海。这种回归并非个性的消失,而是在集体中实现了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在我看来,《归队》通过细腻的叙事展现了个体在集体中的成长与蜕变。它不简单地否定个人英雄,而是强调个体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通过协作与共同目标实现更大的意义。这种表达方式更具现实深度,也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不仅来自个人的勇敢,更源于集体的凝聚力和共同信仰。

   抗日精神来自何处

   不仅呈现抗联战士们的“归队”壮举,电视剧《归队》向前又推进了一步:战士们的精神,来自何处?

   于是,《归队》刻画了大量的普通人,他们也在“归队”——回到祖祖辈辈坚守的道德中,公正、爱国、自尊、珍爱生命、彼此帮助,都是其中必有之义,为此,他们甘愿粉身碎骨。

   以花儿的母亲为例,她本是一位懦弱的农村妇女,即使家被日军烧毁,她也选择了忍耐。然而,当邻居告诉她,花儿就在村外,她突然迸发出惊人的勇气,给女儿送去食物,并用身体为女儿挡枪。

   “葱山小白马”本是土匪头子,唯利是图,可他从不欺负百姓,他选拔的二当家、三当家都是苦出身,都有朴素的爱国情感。“葱山小白马”傲慢、自负、好色,却坚守着他自己的道德底线。

   “老山神”是参帮的首领,带领十几名兄弟在山中寻找野参,为了维持大家的生计,他不敢触怒日军,也不愿意卷入抗联的斗争。然而,他对“老山东”和田小贵的人品表示认可。在这样一个以利益为先、手段不择的团伙中,“老山神”一直在大义与金钱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但最终,他的善良与正直战胜了现实的冷漠,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我看来,这种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动荡年代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面对强权与生存压力,他没有完全堕落,而是保留了一丝人性的光辉,这种坚持虽微弱,却令人动容。他的牺牲不仅是对个人信念的践行,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普通人所承受的沉重代价。

   大阔枝性格豪爽,敢爱敢恨。她渴望摆脱艰辛而压抑的生活,希望能与心爱的人共度余生。然而,她内心始终坚守着原则,明白挽留高云虎只会换来一种失去尊严的感情,这并非她所追求的幸福……

   这些人,他们看上去普通、温和、低调,但内心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几千年来,他们始终是天地间最坚韧的存在,依靠双手自食其力,凭借勇气和毅力对抗命运给予的一切挑战,只为活得有尊严——自由地去爱,去尊重,去思考。谁试图剥夺他们内心的自在与自由,最终都将走向衰亡。 在我看来,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下社会亟需重新审视的价值。在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许多人逐渐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坚持。而那些默默坚守本心、不被外界喧嚣所动摇的人,恰恰体现了最珍贵的生命力。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外表的张扬,而在于内心的坚定与从容。

   勇敢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正是这样的普通民众,才孕育出了英勇的抗联战士。

   抗战爆发前,个别“精英”感到前途无望,甚至发出“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这是因为他们没看到大阔枝、“葱山小白马”、“老山神”们,也就看不到“老山东”、高云虎、田小贵们。“抗战必胜”不是一句空话,是基于对民族精神的深入了解而做出的判断。

   细节还需精益求精

   《归队》这部作品充满抱负与创意,但在部分细节的呈现上,仍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

   比如,“日本密探破坏抗联设在松林镇的联络站”这一情节被详细渲染了半集,却没有后续发展,显得有些“为悬疑而悬疑”;“向柳德海借枪”这一段落占据了近一集的篇幅,但与其他情节缺乏关联,放在任何一部抗日剧中似乎都适用……这种“文摘式”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叙事的节奏。

   角色创作方面,反派肖铁林,人物设计过于漫画化,抗联战士付出巨大的努力,只是和一个搞笑角色来对抗,会降低情节的紧张感。还有汤德远,本是全剧最复杂、最有看头的角色,他本是“老山东”手下的二班长,分散后,被日军抓作劳工,巧遇已成为汉奸的发小肖铁林。肖铁林帮助汤德远越狱,却让汤德远的许多同伴被杀,这让后者陷入自责。此后,二人结成“死党”,开始无道德生存。但当“老山东”等人出现时,汤德远又陷入了“归队”与“不归队”的两难选择。然而,剧集主创对人物的纠结与灵魂之痛的刻画还是有些浅尝辄止,让位给了情节的奇观与叙事的反转,这不失为一种遗憾。

   在常识上,《归队》在细节处理上仍有提升空间,剧中展现了传统采人参的仪式,如“架棍”“设棒槌锁”等,但“老山神”却使用铁器挖掘人参,这会导致人参因氧化而品质下降,属于常识性错误,可能影响观众对剧作专业性的认可。此类问题若不加以重视,或将削弱作品的整体质量与可信度。

   总之,“好想法需要好办法”,要想打造出精品内容,主创人员仍需在细节上投入更多心思和精力。 在当前的新闻创作中,创意和理念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作品质量的,往往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处理。只有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才能让整体效果更加扎实、更具说服力。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结构安排,都需要精心打磨,才能呈现出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2025-09-20 01:35

2025地坛书市重磅来袭:与文学偶像的奇妙邂逅

2025-09-20 01:33

若你记得,我便活着——电影《731》震撼公映

2025-09-20 00:37

数智赋能,守护千年城垣——西安城墙的科技新防线

2025-09-20 00:36

《我与地坛》背后的故事:2025地坛书市重启,书香里的时光回响

2025-09-20 00:35

铁笔写忠魂:京剧《颜真卿》演绎书坛巨擘的血性风骨

2025-09-19 23:34

全洋班演绎《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巡演引爆戏剧圈

2025-09-19 23:33

破局中国白:德化匠人重塑陶瓷传奇

2025-09-19 23:32

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震撼登场,热血唱响不屈民族魂

2025-09-19 22:22

《青春导演乘风破浪:海岛影像掀起新潮》

2025-09-19 22:21

人民力量绘就时代画卷:美术展中的精神史诗与当代回响

2025-09-19 22:19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称中国电影新生代令人振奋

2025-09-14 11:20

《神曲》登陆上海,意大利音乐剧震撼启幕

2025-09-14 11:19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惊艳登陆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即巅峰,点燃全城期待

2025-09-14 10:17

《生万物》引爆口碑:一寸土地,亿万深情

2025-09-14 10:16

潮起云归音乐展下周上海启幕,叶小钢邀你共赴音符之旅

2025-09-14 09:09

光影盛宴来袭:国庆档电影大战,你选哪一部?

2025-09-14 09:08

2025地坛书市启幕:500万惠民券点燃京城阅读热

2025-09-14 09:07

《窗外是蓝星》: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震撼登场

2025-09-09 11:31

丝路文物有‘法’护航:中国公益诉讼守护文明根脉

2025-09-09 11:29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