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老闫与海:一场跨越时光的蓝色对话》

《老闫与海:一场跨越时光的蓝色对话》 → 《老闫与海:潮声里的岁月回响》

元界财讯2025年09月20日 01:34消息,《瞭望|老闫与海》讲述海洋文化故事,展现人与海的深情羁绊。

   生锈的船锚被改造成窗帘挂钩,白色粗布船帆用作投影幕布,旧船桨变身为床头,桅杆成为衣架,船梯化作毛巾架,贝壳则被用来制作装饰烛台……“渔船开进茶园里,民宿建在渔船上”的创意设计常令到访游客感到惊喜。这种将废弃渔船元素重新利用、赋予其新功能的做法,不仅体现了环保理念,也展现了地方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在追求独特体验的旅游趋势下,这样的创新尝试值得肯定和推广。

《老闫与海:一场跨越时光的蓝色对话》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敏张钟仁王仁贵

   在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度假区,一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渔船内部设施齐全,设有床、桌椅、茶具和厨具等,别具一番趣味。渔具旧物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为老船注入了新的活力。35艘渔船在渔民老闫的带领下“上岸”,他将这些废弃的渔船搬进茶园和山坡,改造成独具特色的船坞民宿。

   老闫说,要让游客在改造后的民宿房间中,感受老渔民依船而居的生活方式,在由旧船甲板改建的阳台上凭栏远望、聆听海浪声;同时还能在茶艺连廊中欣赏茶园风光,品味当季新采的茶叶。

   渔民转产、在渔业转型的浪潮中,日照市部分渔民开始离开海洋,转向陆地生活。

   从风吹日晒、看天吃饭的渔民,到茶园民宿的负责人,发展理念的改变,让老闫与海的故事成为当地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具象呈现。从“靠海吃海”到“靠海兴家”“靠海兴业”,离海不弃海,但海的文章有了新内涵,也从中照见山海天乃至于日照市的文旅新形态。

   从空中俯瞰茶园民宿(2025年8月5日摄)  袁敏摄/本刊

   渔船驶在回忆中

   老闫原名闫早宁,是当地吴家台村人。作为“渔三代”的他,曾从事水产收购行业,如今担任山东云过山丘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负责运营云过山丘茶旅园等多个项目。

   老闫为每艘改造的报废船都赋予了独特的名字,其中一艘被命名为“大航海家”。在床头摆放的《大航海家》传记中,记录了古今中外十余位著名航海家的传奇故事。 在我看来,这种为旧船赋予新名的做法,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环保实践。通过这种方式,老闫将废弃的船只重新赋予意义,让它们在新的生命中继续讲述航海的故事。而《大航海家》一书的阅读,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航海精神的理解与传承。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在以渔为生的吴家台村,老渔船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更是一部部鲜活的航海传记。一条船往往伴随渔民度过三四十年的光阴,承载着他们大半生的风雨与沧桑。船上的每一道划痕、每一处松动或褪色,背后或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惊险经历。 这些老渔船不仅是渔民生活的见证者,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它们记录了每一次出海的期待与归来的喜悦,也铭刻了无数个与风浪搏斗的瞬间。在现代化浪潮中,这些老船逐渐被取代,但它们所承载的故事和记忆,依然深深烙印在村民的心中。

   小时候,老闫经常听长辈们说:“船是我们维持生计的老伙伴,也是我们家里的一员。”那时候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思,直到他第一次出海。

   “茫茫黑夜,除了天全是海,风浪很大,人很渺小,熟悉而坚固的船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只要船在,就有底气、有安全感。”老闫回忆道,他渐渐明白,面对报废即将被拖走拆解的老渔船,船长们为何恋恋不舍。

   后来,老闫的父亲进入一家水产公司工作,带着14岁的小闫来到城市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闫在工作中逐渐得心应手,表现也愈发出色。然而,故乡热闹繁忙的码头、渔船出发时的汽笛声,以及船舱中那难以分辨是新鲜还是咸腥的气息,却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

   “总觉得那里才是自己的家。”2011年,37岁的老闫做出决定:带着全家人回到村里。

   20多年斗转星移,家乡已经悄然改变。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海洋牧场逐渐兴起,单一渔业向三产联动进发……政府招引大户返乡创业,带领当地渔民转产,生态产业携手发展的理念逐渐取代“靠天吃饭、以渔为生”的单一手段,渔旅融合的农家乐成了村里的新活计。

   老闫与吴家台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起“云过山丘茶园”,打造出“听海长大的茶”这一特色产品,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的亮点。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流转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老闫通过与村委会合作,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也探索出一条结合生态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听海长大的茶”这一概念,既体现了地域特色,也赋予了茶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潜力。这种以特色农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

   渔船停靠茶园里

   “这船要报废了,真舍不得。”一名老渔民说,“20多米长的木制渔船,可能是最后一批木船了,后续再拍(造)的船就是‘铁疙瘩’了。”

   “如何让这些只能留在记忆中的老渔船重获新生?”一个想法在老闫脑海中浮现:将老渔村文化与日照茶文化相融合,把废弃的渔船运到自家茶园中。

   说干就干,老闫回收了50条报废的老渔船,其中35条被改造成民宿。从装修理念、空间布局到观景角度,每一条船都独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设计思路。 这种将废弃资源重新利用的做法,不仅体现了环保意识,也赋予了老渔船新的生命。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既传承了渔业文化,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这样的尝试值得肯定,也为类似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些房屋保留了传统的复古风格,一些则配备了现代的落地窗和茶室空间,还有一些如同一叶小舟般静静地“漂浮”在茶园之中……一艘艘渔船仿佛一个个性格不同的老渔民,各自诉说着海上五彩斑斓的故事。一位前来选房的游客表示。

   无法改造的,老闫便“忍痛割爱”拆开老船木做成床或桌椅,拆下的零部件作为装饰品为房间增添岁月气息。生锈的船锚被改造成窗帘挂钩,白色粗布船帆用作投影幕布,旧船桨变身为床头,桅杆成为衣架,船梯化作毛巾架,贝壳则被用来制作装饰烛台……“渔船开进茶园里,民宿建在渔船上”的创意设计常令到访游客感到惊喜。这种将废弃渔船元素重新利用、赋予其新功能的做法,不仅体现了环保理念,也展现了地方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在追求独特体验的旅游趋势下,这样的创新尝试值得肯定和推广。。

   漫步在园区,草地中的雕塑是一台布满锈迹的老式发动机,景观墙由成千上万的贝壳精心垒砌而成,遮阳的帘幕则采用的是旧船帆改造而成。老船美术馆、百亩茶园、云过茶社、渔业记忆博物馆等标志性场所,向游客娓娓道来这座海边小城的历史与变迁。

   “园区初建的时候,我想建个渔业记忆博物馆,让那些被淘汰的老物件有个归宿。”老闫说。村民们听说后,纷纷拿出自己珍藏的旧物。有人郑重地递来一个油纸袋,里面是三层油纸仔细包裹着的航海日志;有人送来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船员证;还有人把船上的浮漂也当成宝贝送了过来……“我们照单全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都曾是老一代渔民视为珍宝之物。”老闫说。 这些老物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保留这些细节,不仅有助于传承地方文化,也能让年轻一代更深刻地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这样的博物馆,不只是展示物品的地方,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老物件们有了家,老渔民们也时常“回家看看”,站在展柜前重温那段乘风破浪的时光。现在,园区吸纳了十几名老渔民,在除草、采茶、讲解等新岗位上发光发热。

   “渔船”扬帆驶向“新蓝海”

   条条渔船上岸,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面庞返乡创业,让村子这条“大渔船”驶向发展的“新蓝海”。

   老闫的云过山丘茶旅园现已建成,集有机绿茶种植、船坞民宿、茶园大地艺术、渔业记忆博物馆以及艺术营地于一体,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旅游园区,每年吸引近9万名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一次,一个来游玩的小孩站在一艘老旧的渔船前,问老闫:“深海里有大风大浪,很危险,渔民叔叔们为什么还要开着船去那里呢?”

   老闫回答:渔民伯伯们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将来能够走出渔村,不必再冒着风险去大海中谋生。

   “那您怎么走出渔村,又回来了?”孩子问。

   老闫一愣,思索片刻后,他对孩子说:“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努力方式。人们乘着渔船出海、离开渔村去外地打工,都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回到这里,是为了让家乡这个小渔村变得越来越美好。”

   那次交谈让我深受感动。我希望能有更多孩子了解这些老故事,认识家乡的渔村文化,传承那种勇于开拓、努力奋斗的精神。将来他们走向世界各地时,都能骄傲地讲述家乡的故事,铭记自己的根源,并将这份感动与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老闫说。

   老闫表示,如今年轻一代在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方面有了新的方式。他的儿子热爱艺术,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目前正在与同事们一起策划建设“东海夫人大地艺术区”这一新型度假综合体,通过发展“艺术产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乃至国际游客前来体验。

   “现在儿子的想法比我多,闯劲儿足。”老闫笑着说,眼中满是骄傲。爷爷出海打鱼,父亲进城经商,儿子则凭借创意投身艺术,三代人走出了不同的路,但不变的是那份勇往直前、驶向“深海”与未来的勇气。从渔村到城市,从传统到创新,生活方式在变,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如一。 在我看来,这种代际之间的变化不仅是个人选择的体现,更是社会进步的缩影。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的召唤,而他们身上所传承的勇气与探索精神,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中国男排三战皆负遗憾出局,世锦赛征程落幕

2025-09-19 22:15

麦积山石窟首设序厅:千年佛国开启沉浸式穿越之旅

2025-09-14 10:15

棋聚衢州,弈动全城——十五运群众围棋团体赛燃情启幕

2025-09-14 09:01

蓝月谷秘境:文旅融合下的新风景

2025-09-09 11:26

《舞动千年丝路,解码龟兹密码——对话编导佟睿睿》

2025-09-09 10:45

国家大剧院联手俄罗斯红旗歌舞团,超高清第二现场震撼唱响胜利之歌

2025-09-09 10:44

文旅融汇新活力 海南打造世界级旅游消费新高地

2025-09-09 10:43

物流强劲发力 助力经济稳步回升

2025-09-09 10:41

两场音乐盛宴引爆北大百年讲堂,艺术与文化碰撞出新火花

2025-09-09 10:38

山东:暑期文旅热起来,县域经济活起来

2025-09-09 09:03

汕头燃动未来:十五运引爆城市文体潮

2025-09-09 09:02

秋染罗布淖尔,湿地画卷徐徐展开

2025-09-03 09:21

美网风暴夜:大坂直美逆转高芙,辛纳强势挺进下一轮

2025-09-03 09:17

千城百县看中国|湖北巴东:3000人组团探秘巫峡口绝美风光

2025-09-03 07:59

冠军零距离!首届长三角体育文化进校园燃动青春

2025-09-03 07:58

《浪浪山小妖怪》电影周历重磅上线,开启国漫奇幻之旅

2025-09-03 07:54

鹭影翩跹绘新景 黄河三角洲跃动生态之美

2025-09-01 14:14

暑期档票房狂飙!119.66亿刷新历史纪录

2025-09-01 14:11

光影狂欢季:电影+引爆暑期文旅消费新风暴

2025-09-01 13:05

暑期书香满京城:1400场少儿阅读活动点燃孩子阅读热情

2025-09-01 13:04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