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闪耀上海,首演惊艳全场,多元艺术交融点燃城市热情,开启文化盛宴新篇章。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2024年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受邀主宾省,广东将携手组委会共同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集中展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创新活力。此次文化周涵盖舞台演出、美术大展、非遗展演及产业推介等多元内容,不仅是一次区域文化的集中亮相,更标志着长三角与粤港澳两大城市群在文化领域进入深度对话的新阶段。
当岭南遇见海派,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南北相逢,更是两种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文化气质的共振。从广州到上海,从珠江畔到黄浦江边,这场跨越千里的文艺奔赴,承载着湾区艺术家“走出去”的强烈意愿,也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文化艺术枢纽的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正如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邹罡所言,《家园》选择在上海首演,并作为巡演第一站,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作品成色的一次权威检验,更是岭南新作迈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的重要起点。
本次文化周精选7台原创舞台剧目,在上海多个专业场馆集中上演,构成一场高密度、高质量的艺术展演矩阵。其中包括广州歌舞剧院的舞剧《英歌》、广州粤剧院的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广州芭蕾舞剧院的芭蕾舞剧《家园》、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当代杂技剧场《站台》,以及由叶童领衔的话剧《唔讲得》、香港芭蕾舞团的《布兰诗歌》、澳门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这些作品横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充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多元共生、融合创新的独特生态。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英歌》自诞生以来仅10个月,已在全国完成52场巡演,并两度登上上海舞台;此次再度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编导钱鑫、王思思坦言“既兴奋又如履薄冰”。一部舞剧一年三赴申城,足见其艺术生命力之旺盛,也反映出上海观众对岭南新作的高度认可。这种高频互动的背后,是湾区院团主动对接国内顶级艺术平台的战略意识,更是对自身创作水准的信心体现。可以说,《英歌》已不仅仅是一部舞蹈作品,它正在成为湾区文化输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美术板块同样重磅,“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在上海世博园中华艺术宫展出,汇聚350多位岭南美术名家的800余件(套)代表作,覆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装置及美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展览占地超2万平方米,设20个展厅,堪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广东美术专题展。关山月的《报春图》、黎雄才的《迎客松》等巨幅经典将首次亮相申城,配合详实文献与珍贵影像,系统呈现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追求。
这一展览的意义远不止于作品展示。它是一次学术性极强的文化梳理,是对岭南美术百年发展脉络的全景式回望,也为当下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刻参照。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所说,展览集结了全国20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部分作品甚至仍在创作中——这说明岭南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从未停歇。在上海这样一座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的城市举办如此规模的大展,必将激发两地艺术家的思想碰撞,推动中国现当代美术话语体系的共建。
为了让文化真正“活起来”,文化周特别策划了一系列沉浸式、互动性强的非遗活动。英歌舞、醒狮等极具南国特色的非遗项目将走出剧场,深入上海的展馆、商圈与美育空间进行街头展演。这种“动静结合”的布局,打破了传统艺术节局限于专业场馆的模式,让岭南文化的温度以最直接的方式触达市民日常生活。试想,在外滩或新天地的街头,突然响起激昂的锣鼓声,一群佩戴水浒英雄脸谱的舞者腾跃而出——这样的场景既是惊喜,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无声传递。
更进一步,粤沪两地还将在国际演艺大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特展展位”,并举办专场推介会,邀请十余家湾区代表性演艺机构集中亮相,推动一批优质剧目签约落地、走向国际。此举不仅拓展了大湾区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更为长三角与粤港澳之间构建起常态化的文化产业合作机制。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种区域间文化共促共赢的探索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交流,不应止于节日式的热闹,而应建立可持续的合作网络与资源共享平台。
从《双绣缘》中粤剧与广绣“双非遗”的巧妙融合,到《站台》对“新马戏”理念的先锋探索,再到《家园》将南拳、舞狮融入芭蕾叙事,湾区艺术家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构传统。他们不再简单复制过去,而是用当代语言讲述岭南故事,用世界语汇表达中国情感。这种守正创新的姿态,正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缩影。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能成为连接上海与湾区城市的文艺桥梁。我深以为然。这座桥,不只是节目交换的通道,更是创意交汇、人才共育、价值共鸣的纽带。当岭南的热辣滚烫遇上海派的精致包容,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或将催生更多跨地域、跨媒介、跨文化的艺术可能。而这,正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