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从能出行到快出行:中国交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能出行到快出行:中国交通开启智慧提速新时代

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1日 15:08消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从走得了迈向走得好。

   “十四五”以来,我们始终铭记“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使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开局。7月21日,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五年来,我国正全力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根据“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7项主要指标,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等6项指标已提前在2024年完成,显示出交通建设的快速进展。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等其余11项指标也将在年底前全部实现。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加快了发展步伐,也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前完成部分指标,反映出国家在政策执行和资源配置上的高效性,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应关注质量与可持续性,确保各项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总的看,这五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的建成率已超过90%,交通运输的综合能力、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速实现。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经基本贯通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动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加快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大通道”加速打通。加快推进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已基本贯通,覆盖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约90%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我国已基本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大网络”,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络。目前,“八纵八横”高铁网已建成投产81.5%,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达标率已达70.4%,港口规模能力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航空服务已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和91.2%的人口;邮政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超过50万个营业网点。 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显著成就,不仅提升了国内交通物流的效率,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从高铁到公路,从航道到航空,再到邮政网络,我国正以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国家持续投入与科学规划的结果,也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枢纽”加快建设。由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这“三位一体”构成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持续完善。

   刘伟表示,下一步,将全力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公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交通运输领域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希望出行有更多选择、更加便利、品质更优。”刘伟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始终秉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理念,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推动公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在我看来,这一转变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更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的需求已从基本满足转向高质量、多样化。这要求交通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机制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实现以需求为导向、以体验为核心的服务升级。只有不断回应民众关切,才能让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出行方式日益丰富,2024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达到32.72亿人次,占铁路旅客运输总量的75.9%;民航日均服务旅客超过2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超1000万人次的机场已有40个,其中5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与此同时,平均每天约有1.3亿人次选择自驾出行,占据跨区域人员流动的七成以上,全国约90%的县级行政中心实现了30分钟内可以上高速。 从数据来看,我国交通体系正朝着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无论是铁路、航空还是公路,都在不断优化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为民众提供多样化出行选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驾出行比例持续上升,反映出私家车普及与路网建设的同步推进,也说明人们在出行方式上拥有更多自主权。这种多元化的出行结构,不仅提升了整体出行效率,也为区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刘伟指出,现在每天约有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高效通勤,1亿人次乘坐公交穿梭街巷,1亿人次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门到门”出行,这三个“1亿人次”是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韧性活力的生动体现。

   出行服务更加便捷。“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推进智慧出行,线上售票、电子支付、刷脸出行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票通行”加快实现。全国80多个枢纽城市、2000多条线路实现空铁联运,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到了81%。建制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半数以上通了公交。

   出行体验更美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开通定制客运线路9000多条,满足了旅游、通勤、商务出行等个性化需求。完成了1.3万个公交站台的适老化改造,5000余座地铁车站可无障碍进出站、上下车。同时,针对充电繁忙服务区,实行了“一区一策”来强化服务,已经累计建成了充电停车位6.2万个,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了98.4%,有效缓解了“里程焦虑”。

   100多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完成验收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试点既是重要任务,更是重要方法。2019《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印发以来,交通运输部紧紧围绕着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已经累计组织了1200多家单位开展了819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现了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单位的全覆盖,取得了良好效果。

   刘伟表示,经过5年多的探索实践,现在已经有100多项试点完成了验收,很多创新成果已经转化为发展的实效,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在技术创新方面。聚焦新技术应用、新装备研发、新业态发展,开展系列创新场景应用和核心技术攻坚。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试点,推动20个区域、超过6万公里通道改造升级,通行效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分别提升20%、30%左右。

   在制度创新方面,支持试点单位改进管理与组织模式,释放创新动能。例如,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铁路、公路、港口航运等企业加强协同合作,实现了“一次托运、统一报价、全程服务”的运输模式。

   在集成创新方面,推动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及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拓展交通运输产业链。通过开展交旅融合试点,发展低空观光、汽车租赁、邮轮旅游等新应用场景,有效激活了沿线资源,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关键环节、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深度、开创性和高质量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进一步发挥试点在突破瓶颈、带动发展和示范引领方面的作用。刘伟表示。 我认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推进,不仅是对当前交通发展短板的有效回应,更是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聚焦核心领域,强化创新实践,试点项目能够为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加快实现交通现代化的目标。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