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当Z世代成为纪录片的主角:年轻视角重塑真实叙事

Z世代执镜:真实叙事的青春革命

Z世代登场纪录片,以年轻视角重新定义真实故事,展现新生代的思考与表达。

   《人生海海》海报

当Z世代成为纪录片的主角:年轻视角重塑真实叙事

   《游弋在风暴之中》海报

当Z世代成为纪录片的主角:年轻视角重塑真实叙事

   随着短视频逐渐成为年轻人主要的观影方式,近年来,能够在大众中引发广泛讨论的纪录片屈指可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再关注纪录片。相反,他们的观看阵地已经悄然转移至互联网平台。以B站为例,它已成为国内纪录片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出品方之一,不仅聚集了大量优质内容,更推动了纪录片形态的革新。如今的纪录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冷”影像,而是深度融合互联网语境、贴近年轻群体情感需求的新型视听文本。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纪录片”这一概念。一些由个人UP主自发创作的系列视频——无论是科普向的自然观察,还是聚焦社会现实的人文记录——因其真实性和叙事完整性,已被业内广泛视为“纪录片”的一种延伸。这种从机构主导到个体表达的转变,标志着纪录片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

   今天的纪录片,正处于持续进化的过程中。它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或遥远奇观,而更倾向于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共情点,在普通人身上照见时代情绪。

   当纪录片《人生海海》在B站上线时,并未被寄予爆款预期。它的题材并不猎奇:聚焦城市餐饮服务业;人物也极为普通:一群默默无闻的服务员;内容更是日常琐碎,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戏剧化加工。但正是这种“去滤镜化”的真实,让它迅速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这背后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年轻人对纪录片的期待已从“看世界”转向“照见自己”。

   “城市里的服务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存在却总被忽视。”《人生海海》制片人王志强的这句话,道出了创作初衷。在多年制作美食类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发现镜头始终围绕店主、厨师展开,而与顾客接触最频繁的服务员却成了“隐形人”。他们没有名字,没有故事,只是功能性的背景板。这种结构性的“失语”,激发了团队为这群“消失的群体”正名的决心——用影像赋予他们姓名与尊严。

   然而,拍摄纯素人群体面临天然的流量困境:观众为何要花时间关注和自己一样平凡的人?为此,制作团队在策划阶段精心设计了三大策略:以知名餐饮品牌为载体,满足观众对行业内部的好奇心;借鉴《熊家餐馆》《东京大饭店》等剧集的群像叙事模式,构建服务员、店长、后厨之间的关系网络,并设定人物成长线;采用连续剧形式,六集聚焦一个完整故事链,增强用户黏性。

   “我们想做的不是美食纪录片,而是人的纪录片。”王志强强调。当店长面对门店关闭的压力彻夜难眠,当服务员对着老家孩子视频落泪时,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他人的人生,更是自己在城市中挣扎求存的缩影。正是因为足够“普通”,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为了捕捉最真实的状态,导演组做出了一个非常规决定:全员通过面试、体检,正式入职该餐饮门店。他们穿上工服擦桌子、传菜、值夜班,与服务员同吃同住半个月。“当你和他们一起蹲在地上擦油污时,镜头就不再是闯入者。”正是在这种沉浸式体验中,素人才愿意在镜头前流露对孩子的愧疚、对家庭的亏欠,这些未经修饰的瞬间,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片段。

   后期剪辑过程同样充满挑战。第一集初剪版本被推翻三次,团队不断调整叙事重心——从试图解释“为什么要拍这群人”,最终回归到“呈现城市打工人的重复日常”。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让情感更具穿透力。

   观众的反馈远超预期。服务员在女儿生日时下意识唱起门店的“生日祝福歌”,弹幕瞬间刷屏“企业文化入侵家庭”;女性管理者深夜独自落泪,引发无数职场女性共鸣。这些被反复讨论的“名场面”,有些是策划中的预设,更多则是真实生活馈赠的意外之喜。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店长的“滑铁卢”——这位北上广双A级门店负责人,因门店关闭、评分下滑而陷入职业生涯低谷。这一真实发生的转折,成为全片最大高潮。当他在深夜独自坐在办公室的画面出现时,弹幕飘过“这就是我的中年危机”。这一刻,个体命运完成了向群体情绪的跨越。

   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发生在大城市的纪录片必须角度奇特、立意新颖才能吸引人。但《人生海海》证明,普通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力量。在高度同质化的都市生活中,正是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细节,构成了最真实的城市肌理。

   王志强从业八年,亲历了纪录片从《舌尖上的中国》的“上帝视角”,到《人生一串》的“平等唠嗑式叙事”,再到如今“替我流浪”的沉浸式体验的演变。他认为:“观众的好奇心从未改变,但满足方式变了。”早年纪录片是“看世界的窗口”,带有权威性和距离感;而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更像是一场“同行者的对话”,强调共情与参与。

   不过,他也坦言,长视频正面临短视频的剧烈冲击,纪录片用户整体呈流失趋势。愿意坚持观看长纪录片的群体,呈现出新的审美诉求:他们既渴望现实共鸣,又不愿被过度压抑情绪;既希望内容有深度、结构完整,区别于碎片化短视频,又要求节奏紧凑、信息密度高,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满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纪录片的边界正在模糊。王志强甚至向记者推荐了一批个人UP主账号,并明确表示:“在我眼里,这些UP主做的视频,其实就是纪录片。”这反映出行业内部对“纪录”本质的重新认知——只要具备真实性、叙事性和观察深度,形式已不再重要。

   如果说《人生海海》代表了专业团队对普通人视角的回归,那么《游弋在风暴之中》则展现了个人创作者如何用热爱突破纪录的边界。

   这部由两位年轻人耗时六年完成的130分钟气象纪录片,在B站创下惊人的观看留存率。对于习惯15秒短视频的用户而言,愿意花两小时追完一部个人上传的长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是国内首部完整记录“追风”过程的纪录片,更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4K全景声等高规格制作,填补了中国气象类纪录片的类型空白。

   故事始于2012年,当时还是学生的苏镝坷亲历台风“海葵”,并用相机记录下那一刻。2015年,他在观看美国IMAX纪录片《龙卷风走廊》后萌生疑问:“美国人能把摄影机送进风暴,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019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后,他正式开启追风之旅,先后追踪“烟花”“梅花”“杜苏芮”等十余场重大天气事件。

   本科毕业时,他推出29分钟试水作《风暴之下》,在B站获得46.8万播放量,远超预期。今年发布的《游弋在风暴之中》,不仅呈现震撼的风暴影像,更交织着两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与精神世界。

   与动辄数十人团队的专业制作不同,这部片子的核心始终只有苏镝坷与王路澄两人。前者负责拍摄与驾驶,后者专攻气象数据分析。“我们最多不超过四人现场作业,”苏镝坷解释,“追风需要极强机动性,人多反而增加风险。”他曾直面死亡威胁,但从未放弃。

   小团队反而成就了创作优势。配乐由师弟完成,撰稿来自室友,特效由同学协助,整个项目维持着“熟人协作”的轻量化模式。这种结构降低了沟通成本,也保留了强烈的个人表达色彩。

   “作为个人创作者,我可以坚持纯粹的视角,不必迎合传统纪录片的套路。”苏镝坷明确拒绝将影片做成《动物世界》式“端着讲”的作品。他选择让镜头“在场”——保留手指划过镜头的瞬间,甚至让同伴拿起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入画,刻意营造“我在现场”的沉浸感。这种Vlog式的亲近感,与科学严谨的气象数据形成奇妙平衡。

   技术进步也让个人制作达到专业水准。相比《龙卷风走廊》使用的笨重IMAX设备,苏镝坷仅用两台相机、一个三脚架和一台无人机,便实现了4K超高清、全景声的满配规格。观众仿佛置身风暴中心,感受到大自然的压迫与壮美。

   影片上映后,部分画面因视觉冲击力太强而被质疑“使用AI特效”。对此,苏镝坷回应:“所有天气画面均为实拍,未使用任何AI生成内容。”这份坚持真实的底气,正是影片最珍贵的底色。

   更深层的创新在于叙事结构。王路澄起初认为气象纪录片应“直给”画面即可,无需故事线。但观众反馈证明,极端天气是“珍珠”,而追风者六年的坚持才是“穿起珍珠的线”。正是这条成长线,让观众愿意跟随他们穿越风雨,见证失败与坚持、恐惧与热爱。

   王路澄在观看成片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追风途中会那样笑。作为亲历者,他反而通过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这或许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记录,也是对自我生命的回望。

   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B站累计出品170余部纪录片,播出5000余部剧集,涵盖自然、人文、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截至2024年底,平台纪录片累计观看人数达1.74亿,观看时长超5亿小时。“上B站看纪录片”已成为年轻群体的日常习惯。

   这一趋势反映出社会对小众爱好的包容度正在提升。过去,“追风”这样的行为可能被视为疯狂或不务正业,但在今天,人们更愿意了解这些热爱背后的意义。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为这类非主流内容提供了传播通道。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一些高质量的UP主视频,本质上就是“微纪录片”,只需延长时长,便可升级为正式作品。

   可以预见,未来的纪录片将不再集中于少数机构手中,而是分布式存在于无数个体的记录中。每一个真诚的观察者,都有可能成为时代的影像书写者。

   面对UP主内容的崛起,王志强给出了辩证判断:“金字塔尖的作品永远不可替代。”像《人生海海》《守护解放西》这类需要长期投入、多方协作的项目,仍是专业团队的主战场。但他也承认,UP主正在不断侵蚀传统纪录片的领地——装修改造、旅行见闻、科技实验,这些内容正模糊着“纪录片”与“短视频”的界限。

   当《人生海海》最后一个镜头落下,主人公徐斌站在门店前整理领带,弹幕如潮水般涌来。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这部片子不提供答案,只呈现城市打工人最本真的状态。

   而当苏镝坷与王路澄在暴雨中相视而笑的瞬间被定格,那种对热爱的纯粹追求,恰是这个浮躁时代的稀缺品。

   在这个算法主导内容生产的年代,我们更应思考:如何用真诚的表达对抗信息的碎片化?如何让普通人的声音被听见?纪录片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记录事实,更是建构共情、唤醒记忆、保存时代的精神切片。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只要镜头背后仍有温度,纪录的力量就不会消失。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2025-09-20 01:35

2025地坛书市重磅来袭:与文学偶像的奇妙邂逅

2025-09-20 01:33

若你记得,我便活着——电影《731》震撼公映

2025-09-20 00:37

数智赋能,守护千年城垣——西安城墙的科技新防线

2025-09-20 00:36

《我与地坛》背后的故事:2025地坛书市重启,书香里的时光回响

2025-09-20 00:35

铁笔写忠魂:京剧《颜真卿》演绎书坛巨擘的血性风骨

2025-09-19 23:34

全洋班演绎《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巡演引爆戏剧圈

2025-09-19 23:33

破局中国白:德化匠人重塑陶瓷传奇

2025-09-19 23:32

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震撼登场,热血唱响不屈民族魂

2025-09-19 22:22

《青春导演乘风破浪:海岛影像掀起新潮》

2025-09-19 22:21

人民力量绘就时代画卷:美术展中的精神史诗与当代回响

2025-09-19 22:19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称中国电影新生代令人振奋

2025-09-14 11:20

《神曲》登陆上海,意大利音乐剧震撼启幕

2025-09-14 11:19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惊艳登陆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即巅峰,点燃全城期待

2025-09-14 10:17

《生万物》引爆口碑:一寸土地,亿万深情

2025-09-14 10:16

潮起云归音乐展下周上海启幕,叶小钢邀你共赴音符之旅

2025-09-14 09:09

光影盛宴来袭:国庆档电影大战,你选哪一部?

2025-09-14 09:08

2025地坛书市启幕:500万惠民券点燃京城阅读热

2025-09-14 09:07

《窗外是蓝星》: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震撼登场

2025-09-09 11:31

丝路文物有‘法’护航:中国公益诉讼守护文明根脉

2025-09-09 11:29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