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非遗布糊画复刻洱海奇迹,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展现文化魅力。
名字中带有“海”字,大半生都在与水打交道。把人生与祖国、民族、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我无怨无悔!
满头白发的孔海南,是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大教授。在一次与师生的座谈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孔海南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洱海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他对环境治理的执着与责任感。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也反映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像他这样有担当、有专业精神的科研工作者,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96年,他首次前往洱海考察,目睹“水下森林”蔚然成景;随后因污染加剧,蓝藻暴发,水质明显下降。 洱海的生态变化反映出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昔日的清澈见底到如今的水质波动,背后既有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也暴露出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治理蓝藻、恢复水质,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制度保障和公众参与。洱海的现状提醒我们,生态环境一旦受损,修复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看着洱海变得浑浊暗淡,已经年过五旬的孔海南决定回国,与多位专家一起深入调研。2006年底,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正式获批启动。
从试点到全面推广,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与攻坚,曾经因过度开发而受损的洱海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生态风貌。消失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物种重新回归,3000亩海菜花已成为洱源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洱海的生态修复不仅体现了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的成果,也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海菜花的回归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象征,更是当地农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新契机。这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如今70多岁的他依然居住在洱海边,他表示:“治理是一项大工程,仍需三到四十年的努力。”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也长期驻扎在此,持续为洱海的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洱海的生态修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坚持。从治理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逐步显现的成效,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治理与持续努力的重要性。上海交大团队的持续参与,不仅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展现了科研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洱海的未来,仍需各方携手共进,久久为功。
相关阅读: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我见青山多妩媚
点“绿”成金,让黄梅荒山变“绿色银行”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