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17日 21:34消息,电影《东极岛》展现中国渔民的善良与血性,传递正能量与家国情怀。
83年前,中国渔民不惜生命代价展开一次海上国际大营救,成功救助了遇险的英军战俘。如今,根据这段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东极岛》正在全国上映。近日,记者对影片的主创团队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史实。
守护历史真相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运送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该船在经过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面对挣扎求生的战俘,日军不仅拒绝施救,还开枪射杀他们。
这片海域当时属于定海县东极乡,当地渔民驾船先后救起384名英军战俘,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
电影由管虎、由费振翔共同执导的影片,从中国渔民的视角出发,运用艺术手法重现了83年前的国人义举。这一作品不仅展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也通过细腻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岁月中普通人的勇气与担当。影片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赋予了故事更强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增强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
正如电影台词所说,“海上有难,必救”,这句朴实的话语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为渔民们坚守的祖训,也体现了他们世代传承的善良与担当。费振翔表示,面对陌生人的困境,渔民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仁爱之心,更彰显了超越国界与种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我看来,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延续,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在危急时刻,无私的援助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这种不计得失、勇于担当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严重违反国际法,对战俘实施虐待的暴行。
“在‘里斯本丸’号沉没的过程中,日军射杀逃生人员,造成800多人遇难。”浙江海洋大学教授、知名军事史学者唐洪森指出,“‘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蓄意制造的人道灾难,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警醒后人。”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事件不仅是战争残酷性的体现,更是对人性和国际法的严重践踏。面对这样的历史真相,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回顾过去,防止悲剧重演。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的未来。
电影是反映历史、彰显真相的重要媒介,这段历史值得被搬上大银幕,被更多人看见。管虎表示。 在当前信息多元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不仅能够传递娱乐价值,更承担着记录与反思历史的责任。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历史事件呈现于银幕,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理解过去,从而对当下产生更清醒的认知。这种创作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与传承。
见证渔民善举
影片以阿赑、阿荡、阿花等普通人物为主线,展现了舟山渔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个充满力量与勇气的渔民群体形象。通过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面对风浪时的坚韧与团结,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这种真实而感人的刻画,不仅弘扬了渔民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阿赑的心态经历了几次关键的变化,起初表现出隐忍和克制,后来逐渐转变为勇敢地主动冒险去营救战俘;阿花则带领大家出海进行救援行动;陈先生、吴老大等人物在最后关头选择舍弃生命,坚守信念,展现出无畏和英勇的品质。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志刚指出,舟山渔民在危难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仁爱精神,不仅成功救助了落难者,还帮助3名战俘避开了日军的搜捕,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这些参与救援的渔民主要来自青浜岛和庙子湖岛,虽然他们的祖籍不同、使用的方言各异,但都共同传承着“居仁由义”的民族文化内核。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迹不仅是对人性光辉的见证,也彰显了中华文明中深厚的道德观念与集体精神。面对灾难与危机,普通民众往往能以最朴素的方式展现出最伟大的力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探索视听表达
追求视听语言的独特表达,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巨轮倾覆掀起巨浪,渔船出海闯入惊涛,百人挣扎死里逃生……一幕幕令人屏息的画面构成惊心动魄的海上营救场景。
主创团队上岛寻迹、下水出海,在勘景置景、水戏拍摄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工作量堪称三部电影的制作体量。这种对细节和场景的重视,体现了剧组对作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在当前影视创作日益追求视觉冲击力与沉浸感的背景下,这样的投入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更真实、更具代入感的体验。可见,一部优秀作品的背后,离不开创作者对艺术的执着与对技术的精益求精。
出品人、总制片人梁静说,剧组花4个多月在庙子湖岛上还原古朴渔村,依靠人工来搬运置景所需的主要材料;分别搭建了船中段、船侧舷、前甲板、战俘舱四大部分;完整展示“里斯本丸”号从被鱼雷击中到彻底沉没的全过程。
“我们是在原址上拍摄的。每次当我从岛上望向当年‘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方向,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阿赑的扮演者朱一龙回忆道,“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把戏演好的信念。”
历经70天的水下实景拍摄,以及在风浪中精心调度的海上拍摄,影片在制作过程中克服了多项挑战,包括搭建超过1000个视觉特效镜头,并收集海螺中的声音以打造独特海岛的音效,成功完成了涵盖水面、水下和海岛的“硬核”拍摄与制作任务。
工业化制作,为故事注入真实感,观众更具代入感。
有观众评价,电影后半段的海难场面令人震撼,仿佛将人带入舟山附近的海域,让人感动于中国渔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夏志刚表示,这一营救事件的意义超越了山海的阻隔,希望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舟山渔民的英勇义举,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共同守护历史真相,捍卫国际正义。 在当今全球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过往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铭记责任、坚守道义的重要精神财富。舟山渔民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与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坚韧与担当。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正义与和平的无声捍卫。我们应当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挖掘和传播这些被历史照亮的瞬间,让世界看到中国在二战中的真实贡献与不屈精神。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邢拓、冯源
剧照由片方提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