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惠州文化自信,感受罗浮山下四时春的岭南魅力。
满城诗意,千年传奇,这就是惠州。
一城风物,书就大半部岭南文明史诗。南海之畔,古老窑址中的青瓷碎片,仿佛映照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万里帆影;罗浮山下,东纵精神代代相传,激发出新时代奋勇向前的澎湃力量;这座建城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名城,“惠民之州”在烟火气息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不竭的发展动力,从古代的海上贸易到现代的城市繁荣,始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风采。青瓷的沉静、东纵的精神、城市的脉动,共同构成了岭南文明的重要篇章,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文化育人、文化惠民、文化润城、文化兴城,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是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培育和滋养城市文明的根本目标。
“罗浮山下四季如春,卢橘杨梅相继成熟。”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坚定信念,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汲取智慧,向着湾区发展的前沿不断开拓创新——惠州正以山海为背景,谱写“岭南千家皆焕新”的绚丽篇章。
惠民之州 文脉不绝
炎炎夏日,惠州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内,苏东坡一手托酒、一手持荔的坐像静静矗立,仿佛仍在吟咏“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诗篇,这段文字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公元1094年,苏东坡初到惠州,他将品荔枝的感受升华为人生志趣,使这座山海相依的城市声名远扬。 苏东坡在惠州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也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诗词不仅是对自然风物的赞美,更是一种面对逆境时的从容与洒脱。这种精神,至今仍能给予现代人深刻的启发。
惠州,南临南海,西靠罗浮山,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这里拥有贝丘遗址和缚娄古国,见证了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东晋时期,道教名人葛洪在此行医救人,留下了“青蒿一握”的著名治疟药方;自隋唐以来,这座城市便成为“粤东重镇”,是东江流域的核心区域。
“自东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北宋年间,苏东坡寓惠不足千日,写下500多篇诗文,或深邃思辨,或清新自然;惠州文脉因此而兴,延绵千年。苏东坡虽在惠州停留时间短暂,却以卓越的文学成就为当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惠州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才情,更推动了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至今仍影响深远。 在我看来,苏东坡在惠州的创作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文化交融与传播的典范。他以笔为舟,在短短数月间为惠州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体现。这种精神遗产,值得后人不断传承与弘扬。
苏东坡为文求真,为官务实。当年,惠州西湖长桥废坏,他提倡修建东新桥、西新桥,并自捐被赏赐的犀角带,还动员弟媳“黄金钱数千助施”。收葬荒骨、改良秧马、推广水碓、为民施药……他乐善好施,实现“实无负吏民”。
“苏东坡是惠州文化的金名片。”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申东城表示,“东坡寓惠推动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此后,南宋杨万里、明代湛若水等文人相继到访,使惠州‘风气人文又一番’。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惠州人的血脉之中。” 在我看来,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座连接南北文化的桥梁。他在惠州的岁月,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而杨万里、湛若水等历史人物的相继到来,进一步印证了惠州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开放包容、重视文教的传统,至今仍在影响着惠州的发展方向和城市气质。
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其根基在于历史积淀,核心目标在于服务民众、惠及百姓。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保留和弘扬本土文化,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城市文化的延续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只有深入挖掘历史资源,才能让城市拥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而真正让文化“活”起来,关键在于让市民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价值。文化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展示层面,更应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夏日的惠州西湖,如诗如画。湖畔,重建的丰湖书院内,提高市民科学素养的每月一场院士科技讲座与暑期“健康夜市”相得益彰、老少皆宜,似昔日场景重现——作为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丰湖书院“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如今,“丰湖讲堂”“我们的节日”……一系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书院已成为惠州文化交流的“城市新地标”。
悠悠文脉,“源远”更需“流长”。近年来,惠州打造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聚集县区非遗馆、各类文创店,方便市民沉浸式体验中草药香薰等非遗魅力;稳步推进罗浮山中医药产业园项目,重要目的之一是推广与展示中医药文化……
为让居民住得更舒适、生活得更安心,老城区的改造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今年4月,惠州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三年行动。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钟亮表示:“我们不进行大规模拆除和建设,而是注重展现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不仅是空间的更新,更是文化的延续,要让每一位在惠州生活的人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英雄之城 竞逐一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惠州,豪迈的英雄气概与细腻的情感交融,自古至今未曾改变。当时间流转至80多年前,一段真实而惊险的“潜伏”故事悄然展开,令人动容。 惠州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见证了无数英雄人物的风采。无论是豪放不羁的气概,还是柔情似水的情怀,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而那段发生在80多年前的真实“潜伏”经历,更是让人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中,人们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些故事虽已过去多年,但它们所传递的精神力量,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与思考。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导致大批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以及国际友人陷入困境。在这一紧急时刻,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迅速行动,承担起营救任务,惠州作为主要接送点之一,在整个营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营救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与组织能力,也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精神。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协作,成功转移了众多重要人物,为后续的文化传承和抗战事业保存了宝贵力量。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与深入研究。
“共邀您于东湖旅店参加罗衡先生与叶景舟女士的婚礼。”这封请柬背后,隐藏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我地下党以举办婚宴为掩护,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成功接应并转移人员。这场看似普通的婚礼,实则是革命者智慧与勇气的体现,是隐蔽战线上一次重要的行动。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许多革命者不得不以各种身份和形式开展工作。婚礼、寿宴、商铺经营等日常活动,都可能成为传递信息、完成任务的掩护。这种将个人生活与革命使命巧妙结合的方式,不仅展现了革命者的机智,也反映了当时斗争环境的严峻与复杂。历史上的许多关键行动,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顺利完成,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请柬中的“罗衡”,是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卢伟如的化名。在日、伪、顽军的围攻夹击中,卢伟如与同志租下惠州东湖旅店一二楼,明面上做生意,实设秘密交通站。彼时,已被日军侵占过的惠州,“其惨酷情形,较其他沦陷区尤有过之”。
近200天里,茅盾、胡风、张友渔……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连同其他方面人士共800多人,从惠州等地通过多条线路安全撤离。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红色热土,峥嵘岁月。
周恩来留下东征军讨伐军阀足迹,播下革命火种;彭湃组建惠州农民联合会,发展农民运动;叶挺等众多革命志士涌现……惠州的文化血脉中,根植下不可磨灭的红色基因。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而有力,体现了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深远思考。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能够激发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只有不断强化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传播,才能让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红色江山的延续,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坚守。
罗浮山下,东江纵队纪念馆前的石碑上,“永远向前”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历经近半年的精心修葺,展馆于2025年2月底重新开放。“东江纵队是‘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我们要讲好这支队伍不屈和无畏的故事。”纪念馆原馆长曾庆香说。
甘溪党支部五名党员雕塑广场、叶挺红军中学、仲恺高新区……不少地标、学府、园区以英雄命名。惠州还成立专门队伍,寻访老战士后人,辑录口述史料,研读泛黄家书,征集斑驳旧物,打捞“历史遗珠”……
烽烟已逝,信仰始终不渝。来自历史的深远回响,成为城市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诞生了全国最早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的革命摇篮——惠东县高潭镇,被誉为“东江红都”,如今已发展成为红色旅游特色小镇。在节假日,镇中心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吸引了大量游客。走进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的红都咖啡馆,各种文创产品与咖啡相得益彰。游客马婷表示:“红色驿站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铭记那段红色历史。”
在曾经发生东纵英烈浴血奋战的地区,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正全面推进。在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低冚伏击战纪念公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正在逐步开发。“到2025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20万元。”低冚村党总支书记王炯东表示。
惠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弘扬东纵精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挑起最重的担子,啃下最硬的骨头,推动引领区建设跑出加速度,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美丽蜕变。
海丝之城 向海图强
山是惠州的魂,海是惠州的灵,江河是惠州流淌不尽的诗情与豪情。
顺东江而下,岸边曾燃起北宋时期东平窑的窑火,烧制的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远方。如今,在东亚、东南亚的古沉船中,以及在阿拉伯乃至非洲大陆的考古发掘现场,惠州明代白马窑的青瓷碎片不断被发现,重现于世。
惠州,拥有281.4公里的海岸线,以及452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早在汉代,这里的先民便已乘船远航,携带着丝绸与瓷器驶向远方。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六次经过惠州海域的针头岩。惠东海面上回荡着渔民的歌声与号子,渔村中大王爷节的香火不断,独特的海洋民俗早已融入惠州人的血脉,成为他们心中流淌的海之韵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东要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海洋赋予惠州人勇气。30多年前,石坳岛一声巨响,“惠州第一炮”让大亚湾里不知名的小渔村迈向“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中海壳牌、恒力石化、埃克森美孚等大型项目相继落户。如今的大亚湾地区,炼油装置林立,管道纵横交错,园区内每年有750万吨资源相互供应,为这片充满绿色创新活力的土地提供了强大支撑。“近两年新项目的成功落地,充分体现了中外双方对优质产业生态的坚定信心。”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黄仲锦表示。
海洋深处,新故事正在上演。
从苗种培育到深海养殖,从海洋设备研发到精深加工,蓝色产业链在大亚湾与双月湾之间不断延伸,丰富着“蓝色粮仓”的内涵。黄唇鱼首次实现人工繁殖并成功放归自然,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颜阔秋表示,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渔业种群的保护与繁育工作。
陆海协同发展正成为惠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座城市正加速打造广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惠州在推进陆海资源统筹利用方面不断加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交通互联和生态协同,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这种以海促陆、以陆带海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释放海洋经济潜力,也为内陆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惠州有望在广东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去年,惠州地区生产总值成功突破6000亿元大关,电子信息与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持续发力,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6%和17.9%,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加速向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惠州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成效显著。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其高速增长反映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增长,则体现了惠州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为。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力,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暮色四合,大星山麓的鹭鸟归巢,月光洒在沙滩上,仿佛为大地披上一层银纱,海龟妈妈在潮汐中默默孕育着新生命。远处,LNG巨轮破浪前行,与埃克森美孚的钢铁管廊遥相呼应。惠州,这座依海而建、因海而兴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书写“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看法观点:** 这段文字描绘了惠州自然与工业共存的画面,展现出城市发展的多维面貌。鹭鸟归巢与海龟育苗象征着生态的延续,而LNG巨轮和管廊则代表着能源与工业的脉动。这种自然与现代的交融,体现了惠州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平衡追求,也反映出其作为沿海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定位。
记者:陈凯星、王攀、丁乐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