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梦华录》:当宋画流动成歌剧,千年美学破屏而出

《梦华录》:宋画苏醒,千年风雅幻化视听盛宴

《梦华录》以宋画为魂,融歌剧之美,千年美学跃然屏上,开启视听盛宴。

   近日,由上海歌剧院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作为2025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重要参演剧目,吸引了众多观众与业内人士的关注。该剧改编自同名爆款电视剧,以宋代美学为创作基底,融合东方传统艺术与西方歌剧形式,打造出一场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审美的视听盛宴,为首都观众带来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沉浸体验。

《梦华录》:当宋画流动成歌剧,千年美学破屏而出

   《梦华录》剧照

《梦华录》:当宋画流动成歌剧,千年美学破屏而出

   将一部40集的热门电视剧浓缩为两小时的歌剧,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艺术再创作。在项目启动之初,主创团队便面临核心问题:如何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同时,不削弱歌剧本身的艺术高度?流量IP的加持是否会稀释歌剧的严肃性?对此,歌剧《梦华录》总监制、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影视IP的转化并非简单“搬演”,而是通过创造性重构,为歌剧注入新的叙事活力和社会关注度。她认为,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宽了原创歌剧的题材边界,更推动了社会资源向高雅艺术领域的流动,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也让中国故事以更具国际传播力的形式走向世界舞台。

   编剧曹路生以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为指导原则,对原剧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精简,删去十余个支线人物,聚焦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位女性从钱塘到汴京的创业历程。这一改编既延续了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女性智勇救人的精神内核,又吸收了电视剧对女性情谊与独立意识的现代诠释。通过歌剧特有的咏叹调与重唱形式,人物情感被极致放大,戏剧张力得以充分释放。在我看来,这种从“群像叙事”到“女性群像聚焦”的转变,不仅是艺术结构的优化,更是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一次深刻重述——她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主动掌握命运的主体。

   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吕亮大胆提出“让传统器乐成为角色”的理念,赋予每位主要人物专属的民族乐器主题。赵盼儿以古筝贯穿其音乐形象,音色清丽却暗藏锋芒,象征她外柔内刚的性格;顾千帆则由箫笛主导旋律,悠远苍劲中透出江湖侠气;宋引章的琵琶声线缠绵悱恻,与西洋交响乐交织碰撞,形成独特的听觉层次。值得一提的是,吕亮曾是电视剧《梦华录》的原声音乐创作者,此次回归歌剧领域,他在保留原有音乐记忆点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板腔体模式,融入流行音乐的流畅旋律,并巧妙将宋词吟诵的节奏韵律嵌入宣叙调之中,使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在歌剧咏叹中焕发新生。

   剧中“斗茶”一幕堪称全剧艺术融合的高光时刻。当赵盼儿与茶汤巷掌柜展开点茶技艺对决,吕亮用琵琶轮指精准模拟茶筅击拂水面的节奏,弦乐组采用跳弓技法表现茶沫翻腾的动态质感。舞台上,舞者身着渐变绿纱长袖,在光影流转间翩跹起舞,水袖翻飞如茶汤旋涡;多媒体投影将茶沫幻化为漫天星辰,仿佛整个空间都沉浸在宋代茶文化的诗意宇宙之中。这一场景不仅是对宋代生活美学的极致还原,更是科技、舞蹈、音乐与戏剧高度协同的典范。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活化”不应止于符号复制,而应通过多维艺术语言实现创造性再生。

   演员阵容方面,上海歌剧院派出强大班底。女高音徐晓英与杨丽莹分别演绎赵盼儿,一人温婉坚韧,一人英气逼人,展现出角色多面的魅力;周琛与何晓楠饰演的宋引章,以细腻声线勾勒出人物从怯懦到觉醒的成长轨迹;曹琳与汤琳诠释的孙三娘泼辣直率,充满市井生命力;于浩磊与李新宇塑造的顾千帆,则在“大女主”叙事中提供了稳定的情感支点。此外,吴波涛、郑瑶饰演的周舍,余杨、王浩洋饰演的皇帝等配角亦表现出色,共同构建起一幅生动的宋代社会图景。

   舞台美术设计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导演蒋维国提出“宋式美学的歌剧化重构”理念,将宋代绘画元素拆解重组。前景以圆形纱帘构成扇面造型,既呼应赵盼儿茶楼“半遮面”的意象,又暗合宋代文人画中的留白意境。可移动的仿宋木构装置在舞台上灵活变换,形成庭院、茶坊、市井等多重空间,实现了“一景多用、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追求。这种极简而不失韵味的设计,避免了堆砌式“古风复刻”,真正做到了“形简意丰”。

   “《梦华录》的创作不是表象化的符号叠加,而是让古筝、琵琶与提琴对话,让宋词与宣叙调共生。”该剧总制作、上海歌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庆新如是说。这句话精准概括了整部作品的艺术追求——不是对传统的简单致敬,而是一次自信的文化对话。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歌剧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梦华录》的成功尝试表明,当民族音乐语汇、古典文学意境与西方歌剧结构深度融合时,中华美学不仅能“走出去”,更能以平等姿态参与世界艺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2025-09-20 01:35

2025地坛书市重磅来袭:与文学偶像的奇妙邂逅

2025-09-20 01:33

若你记得,我便活着——电影《731》震撼公映

2025-09-20 00:37

数智赋能,守护千年城垣——西安城墙的科技新防线

2025-09-20 00:36

《我与地坛》背后的故事:2025地坛书市重启,书香里的时光回响

2025-09-20 00:35

铁笔写忠魂:京剧《颜真卿》演绎书坛巨擘的血性风骨

2025-09-19 23:34

全洋班演绎《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巡演引爆戏剧圈

2025-09-19 23:33

破局中国白:德化匠人重塑陶瓷传奇

2025-09-19 23:32

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震撼登场,热血唱响不屈民族魂

2025-09-19 22:22

《青春导演乘风破浪:海岛影像掀起新潮》

2025-09-19 22:21

人民力量绘就时代画卷:美术展中的精神史诗与当代回响

2025-09-19 22:19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称中国电影新生代令人振奋

2025-09-14 11:20

《神曲》登陆上海,意大利音乐剧震撼启幕

2025-09-14 11:19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惊艳登陆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即巅峰,点燃全城期待

2025-09-14 10:17

《生万物》引爆口碑:一寸土地,亿万深情

2025-09-14 10:16

潮起云归音乐展下周上海启幕,叶小钢邀你共赴音符之旅

2025-09-14 09:09

光影盛宴来袭:国庆档电影大战,你选哪一部?

2025-09-14 09:08

2025地坛书市启幕:500万惠民券点燃京城阅读热

2025-09-14 09:07

《窗外是蓝星》: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震撼登场

2025-09-09 11:31

丝路文物有‘法’护航:中国公益诉讼守护文明根脉

2025-09-09 11:29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