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09日 10:39消息,上海大剧院2025-26演出季迭·代将推出75台860场精彩演出。
在“迭·代”演出季中,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三部曲之一的《白蛇》,将回到其诞生地再次呈现给观众。(受访者供图) 此次《白蛇》的回归,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致敬,也体现了上海大剧院在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方面的持续努力。该剧以独特的艺术视角重新诠释经典,展现了东方美学在当代舞台上的生命力与感染力。这种回归既是对过往创作的回顾,也为未来的艺术探索奠定了基础。
立秋当天,上海大剧院正式发布2025-26演出季。本季以“迭·代”为主题,寓意“经典不断革新,时代持续传承”,将推出75台共计860场的演出,涵盖歌剧、芭蕾、音乐剧及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记者注意到,重点剧目中有一半是“经典重来”,曾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过的知名团体和经典剧目与本地观众再度相聚;另一半则是上海大剧院自主创作的剧目,包括为中国音乐剧发展带来新启发的《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东方舞台美学”系列。7月底,上海大剧院原创舞剧《白蛇》在纽约首演,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十天后,上海大剧院发布了新演出季,与《白蛇》的海外首秀形成呼应。这表明,上海舞台的活力不仅体现在这里是全球优质演艺资源的“集散地”,更在于海派文化具备输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作品的能力,成为全球演艺的“源头”,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经典正青春
拜罗伊特音乐节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上海掀起“歌剧热浪”尚未消退,上海观众便迎来了“巴伐利亚回响——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今年10月国庆假期期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将携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带来两部经典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与《奥赛罗》,以及一场音乐会。这是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自1984年访沪以来,时隔四十余年的再次亮相。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歌剧院之一,它不仅是众多经典歌剧的首演地,也在2023年被《歌剧》杂志评论家们评为“年度最佳歌剧院”。 此次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来访,无疑为上海的歌剧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短短几年内,上海大剧院持续引入世界级顶级艺术团体,反映出这座城市在全球艺术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这也说明中国观众对高水准歌剧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艺术市场的成熟度正在稳步提升。
今年11月,上海乃至全国的音乐剧观众即将迎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重逢——时隔23年,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再度回归上海大剧院。在正式演出还有10个月之际,音乐剧《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音乐会上海站开票瞬间即告售罄。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舞台作品,是首部引入中国内地的西方经典音乐剧,开启了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的黄金时代。23年来,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悲惨世界》的10周年、25周年以及2019年全明星版演唱会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点击率,启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音乐剧观众。自去年9月起,《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音乐会世界巡演从贝尔法斯特启程,今年11月4日至12月28日,该纪念版音乐会将在上海大剧院连续上演64场,这也是《悲惨世界》本轮全球巡演在中国内地的唯一一站。
“经典重来”的不仅有海外院团和剧目,就在这个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大宅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阿瑟·米勒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将先后在上海大剧院“重演”。“经典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永远年轻。”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每一代艺术家都会以特定的方式重新诠释作品,赋予经典以崭新的精神内涵,老观众、新观众将共同见证,那些塑造了几代人审美的杰作在“迭代”时与时代心跳共振。
“自主创制”是主角
十天前,上海大剧院原创舞剧《白蛇》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连演3场,这部结合东方舞台美学与国际当代表达的舞剧,引起美国主流媒体和舞蹈专业媒体的关注。艺术总监谭元元和舞者刘思睿在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与美国观众分享“如何创作一部带有上海文化、风格、品味的作品”。舞评人卡拉·埃斯科达撰文评价舞剧“以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准”展现出“中国文化力量”。纽约当地观众在离开剧场时,热情表达:“希望你们每年都来,请多来纽约!”来自官方与民间、业内和普通观众的正向反馈,让张笑丁感慨:“纽约爱乐、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都曾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白蛇》到纽约,是一次很好的回访,让海外观众看到上海当代舞台艺术的风貌。”上海拥有的文化自信,不仅是面朝大海、海纳百川地吸引全世界优质演艺资源,更能让自主创制的当代作品扬帆出海。
在“迭·代”演出季中,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三部曲之一的《白蛇》,将回到其诞生地再次献演于上海观众。与此同时,昆剧《重逢·牡丹亭》和《浮生六记》也将分别于8月、11月在上海YOUNG剧场和苏州狮山大剧院上演。此外,由百老汇产业工序对接、中外联合创作团队打造的上海版《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在完成2024年的50场演出后,计划于2026年以音乐会版形式重返上海大剧院。 从内容上看,这些演出不仅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融合,也反映出上海文化演艺市场日益多元的发展趋势。《白蛇》等经典剧目的回归,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而《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这样的国际化作品,则展示了上海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开放姿态。这种多层次的文化供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观众的艺术鉴赏力。
从“演艺码头”转变为“演艺源头”——上海大剧院发布的新演出季让观众看到,这番理想正在照进现实。(文汇报记者柳青)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