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05日 12:07消息,文化共鸣越山海,音乐剧《致青春》在新疆精彩上演,传递青春力量与民族情感。
8月1日至2日,音乐剧《致青春》在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上精彩呈现。这部以上海青年支援柳州工业发展为背景的作品,引发了众多曾参与援建、援疆工作的观众强烈共鸣,那些尘封在心底的青春回忆,在艺术的感染下被重新唤醒。
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的品字形舞台上, “柳州一号”机床的齿轮缓缓转动,将观众带回到20世纪50年代。著名导演张继钢以乡愁为情感主线,讲述上海青年工人耿大可告别恋人佟家玲,奔赴广西柳州市支援建设的青春故事,演绎出一部充满家国情怀的动人作品。
舞台上,苗族群舞《苗女出嫁》中,红伞如红云般翻涌,与芭蕾舞和小合唱交织在一起,使人物的命运与情感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增强了艺术表现的感染力。 我认为,这种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舞台呈现,也让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不同舞蹈风格与音乐元素的碰撞,观众得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体现了艺术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
一边是边疆建设的召唤,一边是爱人的深情牵挂。当花腔女高音常思思的咏叹在剧场中回荡,观众被深深打动——那些将“小我”融入共和国创业洪流的建设者们,用青春铺就了城市的基石,也铸就了一座城市的历史。 在当下这个强调个人价值与情感表达的时代,这样的作品让人重新思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常思思的演唱不仅是一种艺术呈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唤起了人们对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敬意。这些建设者的故事虽未被广泛记载,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正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身影或许早已隐入历史的尘埃,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一位曾有驻村经历的观众表示,这部作品是一部充满分量的作品,不同时代的青春,都会因共同的奋斗理想而炽热燃烧。
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于2021年落成,拥有先进的舞台设备,成为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剧中呈现出的胶片质感在巨幕上缓缓流动,让半个世纪前的工业记忆变得清晰可感;剧院顶部的环绕音响系统营造出丰富的混响效果,使歌声中的思念与热情更加贴近观众。灯光交错之间,一位身着长裙的女演员走下舞台,进入观众席吟唱,模糊了表演与观演之间的界限;舞台上的LED主屏、侧冰屏以及高流明投影相互配合,时而展现春日花开的景象,时而描绘细雨绵绵的氛围,在光影的变化中悄然演绎着故事。 这座剧院不仅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较高水准,更在艺术表达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空间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演体验。这种创新形式不仅提升了剧场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城市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致青春》的旋律在乌鲁木齐的夜空响起,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演出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深情致敬。随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在祖国西北地区留下精彩的瞬间,一座座剧院和舞台,成为传承精神的载体,也书写着这片土地独特而深厚的文化记忆。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