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05日 08:17消息,文津二十年·书香中国行首站苏州,精彩活动点燃江苏阅读热情,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8月2日,“文津二十年好书中国行”江苏站暨文津阅新第十五期活动在苏州图书馆隆重举行。作为国家图书馆为纪念“文津图书奖”设立二十周年而发起的全国性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此次走进江苏,不仅是一次书香的传递,更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本次活动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整合“文津图书”“文津阅新”与苏州图书馆“苏州大讲坛”三大品牌资源,通过主题沙龙、专题展览、集章打卡、数字资源共享等多元形式,为江苏读者打造了一场沉浸式、互动性强的阅读盛宴。这种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积极趋势,也为全民阅读的深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当天的主题沙龙以“育见未来:AI时代的教育重构与生命滋养”为核心议题,邀请了三位在教育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者展开深度对话。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提名作品《我的二本学生》作者、中山大学教授黄灯,以其长期扎根一线教学的观察,揭示了普通本科学生在社会流动中的真实困境;“文津阅新”推荐新书《教育何为》主编、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则从未来教育的顶层设计出发,探讨AI技术对教育范式带来的颠覆性挑战;而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作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始终坚持对教育公平的深切关注。三位嘉宾的思想碰撞,不仅直面当前教育的痛点,更试图在技术洪流中重新锚定教育的人文坐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成全。
此次沙龙的议题极具现实意义。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压力。我们是否正在培养“会被AI取代的人”?还是在培育“能驾驭AI的人”?这场对话提醒我们,技术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但不能替代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应当回归对人的关怀、对价值的引导、对创造力的激发。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的当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是社会必须共同回答的问题。
除了思想交锋,活动现场还推出了多项富有创意的延伸活动。“天光云影一廿之间——文津图书二十周年回顾展”系统梳理了文津图书奖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从首届评选到如今成为国内最具公信力的图书奖项之一,见证了公众阅读品位的提升与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文津图书”限定套色印章打卡活动,则以新颖的互动形式吸引大量读者参与,让阅读变成一场可收藏的记忆之旅。这种将文化内容与体验设计相结合的做法,正是当下阅读推广亟需的“破圈”思维。
更值得称道的是,国家图书馆此次向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机构共享了包含文津图书推荐视频及作者讲座的数字资源包,并向南通如皋市图书馆、盐城亭湖区图书馆捐赠文津书架。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的下沉,更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中心辐射”向“全域共享”的转型努力。尤其是在城乡阅读资源仍存在差距的背景下,这样的支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文津二十年好书中国行”不仅是一次巡展,更是一次文化的播种。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级文化机构如何通过品牌联动、内容创新与资源下沉,持续激活阅读的社会价值。二十年来,文津图书奖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原则,推荐了一批又一批兼具思想性、可读性与时代性的优秀图书。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今天,这样的坚守尤为珍贵。期待这场“好书中国行”继续走向更多城市,让好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阅读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之光。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