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宾朋齐聚湖州南浔,品味最江南的文旅魅力,共赴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之旅。
夏日,晨光初现,橹声轻响,小莲庄的荷花在晨曦中纷纷盛开,摇橹船缓缓划过平静的湖面。河畔的茶馆中,巴西游客伊莲娜正品尝着南浔三道茶,开启她全新的一天。
“这就是我心中的江南!”她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分享道,“自今年6月起,中国对巴西实施免签政策。我带着妈妈来到上海旅游,顺路去了南浔,真的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旅行。”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如伊莲娜般,选择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旅游。今年1至6月,南浔古镇共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53%;其中境外游客达7.9万人次,同比增长101%。
随着入境旅游持续升温以及长三角文旅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曾因“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财富传奇而闻名的南浔,正不断强化“水晶晶南浔、最江南古镇”的品牌形象,以文化自信推动江南文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为全球游客展示中华传统聚落活态保护的典范。
聚焦古镇本色,打造世界级江南文化展示窗口
每天清晨五点多,古镇老街仍笼罩在淡淡的青灰色晨光中,“状元楼”面馆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一声轻微的“吱呀”打破寂静,店主周建英推开木质大门,热情招呼客人。食客队伍中有本地居民,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还不乏国际游客。周建英向他们介绍:“我们是百年老店,双交面是招牌,主要食材是爆鱼和酥肉……来一碗尝尝吗?”
店面不大,只有几张八仙桌,客人们常常需要拼桌。“假期一天能卖上千碗,大家都看中一个地道、放心。”周建英说。 在传统餐饮逐渐被现代化模式冲击的当下,这种保留着手工制作和原汁原味的经营模式显得尤为珍贵。八仙桌虽少,却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每天上千碗的销量,不仅是对食物品质的认可,更是对“地道”“放心”这些传统价值的坚持。这种坚守,让老味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生活温度。
“请问,‘双交’是什么意思?”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林章豪问道。
“南方人一般把放到面上的菜品称为浇头,所以‘双交’就是‘双浇’。南浔最有特色的是酥肉爆鱼面。这个‘爆鱼’不是那个海鲜噢,是油爆鱼片。”周建英在忙碌之余耐心解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周建英始终坚持最传统的双交面制作工艺。爆鱼外酥里嫩,香气扑鼻,酥肉口感细腻,入口即化,成为南浔古镇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 在传统饮食文化逐渐被现代快节奏所冲击的今天,像周建英这样坚守传统手艺的人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的坚持不仅保留了食物原有的风味,更传承了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这种对传统的执着,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尊重。
“和我在其他中国地方吃的面有很大不同,让我对这个地方留下了更深刻的味觉印象。”林章豪说。
和双交面一样,南浔的“三道茶”也向国际游客展示着南浔的待客文化和处世之道。在百间楼河东的囿舍民宿,经营者张蕾正向几位国际游客展示三道茶文化。
三道茶由甜茶、咸茶、清茶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应“甜、咸、淡”三重风味,暗含“人生三味”的文化寓意。俄罗斯游客弗拉基米尔原本先喝了清茶,得知品尝顺序后,立刻要求重新按序品尝。
江南地区待客十分热情,通常会用甜茶来款待客人,甜茶是用糯米锅糍搭配白糖和桂花冲泡而成,客人一到,主人便会先奉上甜茶,寄托“甜介甜,甜一年”的美好祝愿。张蕾介绍道,咸茶的主要原料是熏青豆,再配上胡萝卜丝、橘皮等七种配料;而清茶则多选用紫笋茶或江南绿茶,茶味清爽宜人,寓意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素壁清朗,半窗透透,囿舍民宿的主体建筑由明清时期的古宅改造而成,保留了青砖黛瓦、马头墙等传统建筑元素,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古今融合的独特风格。“我们希望民宿能够融入古镇,与古镇和谐共存,展现江南小巷人家的现代生活气息。”张蕾表示。
囿舍民宿与景区达成合作,住客可免费在码头乘坐接驳船,沿水路直达民宿,既方便出行,又能更深入领略南浔的水乡风貌。
这个依水而建、因水而发展的古镇,船只不仅是重要的出行工具,更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象征。
每天早上和下午,游船载着扮演新人的演员,上演“水乡婚礼”。喜庆的婚船上,“新郎”与“新娘”手挽同心结,站在船头沿河巡游。绿波荡漾的河道上,大红船队格外醒目。水上接亲、新人祈福等环节,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体现了古镇文化的传承。 这种以传统婚俗为载体的文化展演,既是对地方民俗的生动再现,也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现代旅游形式的包装,古老的婚俗得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成为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这类活动也有助于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古镇的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
同样令国内外游客惊叹的,是古镇保存完好的建筑群。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展现了浔商在与外商交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艺术文化与生活理念,这些元素与江南传统建筑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风格。
走进张氏旧宅建筑群,可以看到传统的江南厅堂与浪漫的欧式建筑被高高的马头墙围合在同一个院落中。中式厅堂内部安装着西式天花板,地面铺设着进口釉面花纹地砖,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上则雕刻着牡丹等中国传统花卉图案,展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风貌。 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不仅体现了当时主人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张氏旧宅成为了一座生动的文化交汇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不少外国游客表示,没想到外表呈现中式风格的大院内部,竟然有他们国家特色的建筑。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让他们感到非常震撼。”南浔古镇导游徐佳颖说道。
深挖特色资源,创新文旅产品激活市场潜能
“我有一段情呀,唱给了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在南浔古镇的丝竹会馆里,每天安排八九场评弹演出,节假日几乎场场爆满。这段悠扬的旋律不仅勾起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回忆,也展现了地方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 评弹作为江南地区特有的曲艺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在南浔古镇这样的文化空间中,它依然能够吸引大量观众,说明传统文化并非只能尘封于博物馆或书本之中,而是可以通过活态传承焕发新的活力。这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些游客提前在网上购买了门票,也有一些人则是被悠扬动听的弹唱所吸引而前来。来自土耳其的游客埃尔坎正是出于好奇走进了这里。在埃尔坎驻足观看时,丝竹会馆的评弹经营者邵剑主动上前打招呼:“Welcome to Nanxun to enjoy Pingtan(欢迎来到南浔欣赏评弹)!”
余音还在梁柱间缭绕,埃尔坎便跃跃欲试,主动要求上台体验。评弹演员轻轻拨动琵琶弦,放慢节奏,带着埃尔坎唱起《茉莉花》。埃尔坎模仿着演员的动作,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唱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引得阵阵掌声与笑声。
“其实歌词我不完全懂,但那种情感——忧伤、喜悦、讲故事的感觉,我能感受到!”埃尔坎说,“这样的体验太有意思了。”
如何将静态文化IP转化为动态旅游产品,是南浔古镇迈向世界的关键。近年来,南浔区聚焦文化场景、文旅业态、文创产品,对南浔古镇景区进行再提升,一项项有江南特色的文旅体验活动应运而生。评弹之外,非遗体验也是南浔古镇有代表性的业态之一。
“一支湖笔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从原料进厂到最终出厂,通常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主要工序,细分下来共有120多道小工序。”在南浔非遗馆内,湖笔手工艺人张毓文向游客细致地介绍湖笔的制作流程。
张毓文说,近几个月非遗馆的“洋面孔”明显增多。“每天都有外国游客。既有团队,也有不少散客。他们不仅喜欢了解湖笔的历史,还喜欢深度体验。”
在湖笔非遗体验课堂中,张毓文常常带领游客学习择笔工艺。她将笔头在干燥状态下展开,一手握住笔杆,另一手使用修整工具,在光线照射下剔除没有锋芒的笔毛。
“湖笔工艺尤为重视锋颖,择笔需要很强的耐心和观察力。”张毓文说,“我们希望国际游客能体验非遗技艺,带走一件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还能记住一个中国故事,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和温度。”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随着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正逐渐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形式。
走进小莲庄“南浔礼物·步步生莲”官方直营店,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通津桥纸雕灯采用高精度激光雕刻还原数百条线段,近十层镂空图案依次重叠后,呈现出通津桥两岸鳞次栉比的细腻街景;“浔象元宝”系列盲盒则以古镇吉祥物“浔象”为主角,让定胜糕、熏豆茶、湖笔、浔蹄等特产变得憨态可掬。
“这里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是这款姓氏挂坠,我们都挺惊讶。”店员费蕴霞展示道。这款挂坠中央雕刻着不同的姓氏,搭配精致的珠链挂绳,被摆放在收银台旁。“因为他们的姓氏和我们不同,可能是买来送人,又可能是想借此了解中国古老的姓氏文化。”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元素正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走进国际视野。姓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与家族的记忆。如今,它通过一件小小的饰品被更多外国人所认知,既体现了文化的吸引力,也反映出人们对异国文化的兴趣与尊重。这种互动不仅拉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也为传统符号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南浔古镇持续推进文旅产品创新,不断丰富游客体验,使南浔逐渐摆脱“难寻”的印象:以体验式和数字化为发展方向,加快中国电影资料馆、张龙翔故居、沈尹默故居等在建场馆的开放进程;推出运河长桌宴、“演艺餐饮”、四象八牛私房菜等特色文化餐饮项目;同时研发“丝绸账房”剧场、“运河上的书市”等一批小型精品项目……
优化服务供给,持续提升国际游客体验
“刚付款就能拿到退税款,这种购物体验太棒了!”近日,一位埃及游客在南浔古镇丝业会馆购买文创产品后,仅用时5分钟便通过“即买即退”服务收到退税款53.5元。
“与以往需在机场排队办理退税不同,‘即买即退’是离境退税政策的升级优化。从今年5月开始,境外旅客在我们商店购物后,签订协议书并办理信用卡预授权,即可现场申领等额人民币退税款,实现‘购物即享退税’。”文创店工作人员介绍。
锚定“世界级旅游景区”目标,不仅需要以文化为魂,还需要以服务为基。为了更好地接待国际游客,南浔古镇着力打造双语、小语种讲解员和导游人才专业队伍。“00后”郑驰成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大学毕业的郑驰成看到南浔古镇景区在招聘双语导游。作为南浔人,恰好自己专业就与英语相关,郑驰成便报了名。
仅7月15日上午,郑驰成就接待了来自印尼和韩国的十几名国际游客。“我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介绍,才能让他们更好理解。比如说,‘小莲庄’一般翻译为‘XiaolianGarden’,但游客还是很难理解,所以我会意译为‘LittleLotusGarden’。”
此外,南浔古镇不定期为售票员及其他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英语培训,全面提升接待国际游客的服务能力。南浔江南庭院度假酒店前台工作人员邵毅就是其中一员。今年5月,她参加了酒店行业的英语培训课程。“我们学习了如何用英语向客人说明早餐时间、退房须知等信息,老师还教了一些南浔特色产品的英文名称,非常实用。”邵毅表示。
在酒店入住方面,南浔还通过“e境通”身份核验系统实现国际游客“秒办”入住。游客在接入系统的酒店办理入住时,前台通过“e境通”识读仪扫描护照,10秒内自动读取信息,全程仅需45秒。
过去外国游客入住酒店时,需由工作人员手动输入姓名、证件号码、签证信息等,流程较为复杂,还需要反复核对,每次办理通常需要六七分钟。如今,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南浔区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止于此,为全方位提升旅居舒适度,南浔还积极构建“枢纽接驳+水陆景观+公交网络”立体交通体系;争取“入浙游”大模型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入境游全链条便利化服务平台;按世界级标准升级双语导览、支付系统、涉外预案等软硬件……
同时,南浔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多个青年创业社区,从政策扶持、服务保障到配套设施,全方位营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青年选择在南浔落地生根。他们所打造的项目,正助力古镇实现年轻化与国际化发展,为南浔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古镇通过免门票政策降低体验门槛,以非遗传承打破古镇同质化困局,用高品质服务构建主客共享旅游格局。”南浔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深度聚焦文旅融合,力争将南浔全域打造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和‘最江南’韵味的文化新高地。”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