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2日 13:42消息,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打破艺术传播边界,从《林则徐》到《费加罗的婚礼》引领全新观演体验。
“第二现场”彩排花絮
7月20日,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联合协作组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正式成立,首批共有35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剧院加入协作组。自4月19日原创话剧《林则徐》启动“百城千幕”同步演出活动,到7月19日国家大剧院版世界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实现全国近百家影剧院同步观看,国家大剧院通过“科技艺术”的创新方式,为中国舞台艺术的传播与推广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第二现场”首次直播歌剧
7月19日晚,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实现重要突破,世界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次以4K超高清5.1环绕声技术,在全国30多个城市近百家影剧院同步直播。这是“第二现场”品牌推出的第二场重要活动,也是首次尝试通过全国性直播呈现歌剧这一艺术形式。 此次直播不仅拓宽了观众接触高雅艺术的渠道,也标志着传统舞台艺术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歌剧的魅力,是对文化普及和艺术传播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这种模式若能持续推广,或将为更多艺术门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歌剧融合了音乐、戏剧与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此次同步直播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莫扎特这部被誉为“史上最完美歌剧”的作品,总谱长达730页,包含近3000个需要精准衔接的镜头,对直播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国家大剧院技术团队自建的超高清直播系统,采用4K画质和5.1声道环绕声技术,通过60余个独立通道进行声音拾取,配合低延迟编码技术,确保了音乐和画面的完美同步。这套系统能够精准捕捉舞台上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和服装纹理,甚至连演员睫毛的颤动都清晰可见,为观众带来了“无压缩级”的艺术还原。 从技术角度看,这次直播不仅展现了现代科技在艺术传播中的强大支撑力,也体现了国家大剧院在视听呈现方面的专业水准。将如此复杂的舞台表演以近乎原生态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有力推广,也为未来更多高难度艺术作品的直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各地网络环境的差异,技术团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全国近百家影剧院的设备评估与升级,构建了“双保险”备份系统,确保从新疆戈壁到海南椰林,每位观众都能获得一致的高品质艺术体验。 这一举措体现了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高效协调与执行的能力,也反映出对全国观众观演体验公平性的高度重视。在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建立稳定可靠的备份机制,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服务意识的体现。这种以观众为中心的思路,值得在更多公共服务领域推广。
导赏环节引发观众关注
除了演出本身,“第二现场”独特的导赏环节也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著名主持人李佳明与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共同参与,从专业视角带领观众走进歌剧的台前幕后,揭示其艺术内涵。中场休息期间,镜头还记录了指挥家吕嘉对音乐美学的深入解析以及主演们在后台准备的珍贵画面,这些连现场观众都难以目睹的“幕后花絮”,成为“第二现场”观众独有的“艺术彩蛋”。 我认为,这种将后台内容与前台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也让艺术欣赏更具层次感。通过专业人士的解读,观众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与技艺,增强了艺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这种创新形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索。
从《林则徐》到《费加罗的婚礼》,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项目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试水到成熟运营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真技术、好内容、惠民生”三位一体的模式,重新定义了艺术传播的边界与可能。
构建文化消费新体系
“‘第二现场’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优质文化资源从‘少数人的专属享受’变为‘多数人的日常体验’。”据了解,协作组成员单位将从4个方面加强合作:深化资源合作,以共建共享促进文化行业发展;强化标准引领,制定舞台艺术“第二现场”行业技术标准;固化工作机制,构建统筹兼顾、高效协作的管理机制;优化商业模式,共创互利双赢的剧院文化消费合作体系。
首批35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剧院将共同推动“第二现场”项目的常态化发展,联合协作组的成立标志着“第二现场”从单次活动升级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未来还将考虑纳入海外剧院合作伙伴,推动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田婉婷
供图/国家大剧院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