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2025年非遗讲座月山东专场活动,弘扬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瑰宝。
7月18日,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五讲——“齐鲁青未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山东专场”在国家图书馆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重点围绕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和曹县江米人的面人艺术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了深入介绍与交流。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也为相关技艺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山东作为非遗资源丰富的省份,其传统工艺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推广。通过系统性的记录与展示,能够为年轻一代搭建起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进而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山东省文化馆馆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新天向读者介绍了山东省深厚的文化历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现状,重点分享了近十年来山东省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方面的推进情况。随后进行的山东非遗展演环节中,吕凤琴与孟凡令表演了五音戏传统剧目《王小赶脚》《拐磨子》选段,李东风带来了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菅广福与吴双则演唱了山东民歌《对花》,让读者在浓郁的齐鲁风情中,深切体会到山东非遗所承载的乡土情怀。
在观影环节中,播放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成果影片——《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张效东》和《面人(曹县江米人)——王锡金》。在学术交流环节,张效东分享了自己在传承风筝制作技艺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及应对方式,并介绍了他创新设计的动态风筝及其传承现状;刘彦中则讲述了跟随王锡金学习面人技艺的经历,以及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心得体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面人(曹县江米人)——王锡金”项目学术负责人唐家路,阐述了曹县江米人独特的艺术价值。
“非遗讲座月”是国家图书馆自2013年起推出的一项品牌读者活动,固定在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举行,现已成为国内系统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重要平台。2025年,“非遗讲座月”与同期举办的“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深度联动,计划推出六场相关活动。截至目前,已与多个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先后开展了贵州、浙江、湖南、广东、山东等五场主题交流与分享活动。 从当前的进展来看,非遗文化的传播正逐步走向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通过与展览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也增强了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这种形式的融合,有助于让非遗不再停留在书本或博物馆中,而是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