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新锐电影如何破圈对话年轻观众

新锐电影破圈密码:年轻观众的心动时刻

元界财讯2025年09月03日 09:22消息,探讨电影新力量如何与新一代观众有效沟通,引领行业新趋势。

   今年以来,从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惊艳登场,到暑期档《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作品的陆续推出,一批充满创新精神、扎根本土的青年导演不断以新作挑战传统,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市场影响力。他们凭借青春的活力、现实的关怀以及艺术的想象力,描绘出当前中国电影最具生机的画面,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以“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近日在吉林长春举行。来自各界的青年电影人就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动画电影的创新以及观众需求的变化与表达方式的革新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电影行业的资深人士也分享了在合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电影理念与实践经验。

   新一代创作者们正以真诚与勇气投身实践,在银幕上展现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精神风貌。《三大队》导演戴墨表示:“好电影,说到底得有好故事。而真正能打动人的故事,必须扎根于生活,扎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在他看来,现实主义是电影创作的根基,普通人的坚守与奋斗,正是中国式英雄主义最真实的体现。同样从观众视角出发,《南京照相馆》编剧许渌洋认为,历史题材不应只是被封存的“时间的琥珀”,而应与当下现实产生对话。他通过平民化的叙事方式,为历史记忆注入当代意义,用影像对抗遗忘、守护真相。导演扬子在谈及《捕风追影》的创作时表示,他常常思考,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守护人性中不可替代的温度?他强调:“影片的类型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灵魂在于人文内核,而创作的灵感,最终要来自脚下这片真实的土地。”《恶意》导演来牧宽也表示:“有生命力的故事,一定是从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这些创作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不再追求浮华的包装或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深入生活,关注普通人,挖掘时代脉搏。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体察。这种创作态度,让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成为记录时代、传递价值的重要载体。

   当下,Z世代正在加速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的审美偏好、价值观念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正经历深刻变化。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洲指出:“现在的观众表现出更强的文化自信,更重视群体之间的共鸣,也更期待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同时更倾向于快节奏的观影体验。” 从当前的观影趋势来看,年轻观众对内容的情感深度和文化认同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娱乐,而是希望作品能够与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连接。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电影创作的方向,也推动了整个行业在叙事方式和表达风格上的创新。与此同时,快节奏的观影习惯也促使影片在结构和节奏上做出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观众的注意力模式。这种趋势值得业界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正在从单向输出转向真正的交流与共鸣。《年会不能停》导演、编剧董润年表示,成长于互联网环境的年轻观众既拒绝居高临下的教育,也排斥刻意地讨好,而是期待与创作者建立真诚、平等、直接的对话。“很多成功作品是因为做到了与观众真诚平等的对话,才与受到尊重的观众产生了互相理解和认同,因此产生了情感共振”。

   在论坛“通向未来的技术之路”单元探讨中,来自电影科技与产业的代表、视效从业者和电影技术研究人员,围绕中国电影技术行业发展各抒己见。中影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边巍介绍了“CINITY高格式电影系统”的最新进展,分享了在LED放映、超高帧率与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上的突破,强调中国技术要在国际舞台争取更多话语权。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周勇则聚焦“华夏飞影云”平台,展示了数字拷贝网络分发系统在安全传输、影院服务与海外拓展上的成效,提出要让中国技术成为连接世界银幕的桥梁。VR导演范帆回顾了十年来中国VR影像的探索与成长,分享了互动叙事、沉浸体验的新可能。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副处长王木旺则提出构建“国家电影数字资产平台”的设想,他认为这将成为电影产业“新基建”,在版权保护、资产流通与智能生产方面重塑行业生态。

   从技术标准到产业链条,从发行模式到沉浸式体验,中国电影人正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在成长中的年轻电影人,以敏锐的视角关注行业新动向,以稳健的步伐开拓创作新领域,同时深入思考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表达。这些新生代力量,在实践中延续了中国电影120年来的优秀传统,传承着一代代电影人的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光明日报记者牛梦笛 通讯员蔡萃艺) **看法观点:** 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年轻电影人的加入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具备国际视野,更注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应用。这种创新与传承并重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加多元、成熟的未来。同时,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发行模式的多样化,也为电影作品的传播与观众体验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2025-09-20 01:35

2025地坛书市重磅来袭:与文学偶像的奇妙邂逅

2025-09-20 01:33

若你记得,我便活着——电影《731》震撼公映

2025-09-20 00:37

数智赋能,守护千年城垣——西安城墙的科技新防线

2025-09-20 00:36

《我与地坛》背后的故事:2025地坛书市重启,书香里的时光回响

2025-09-20 00:35

铁笔写忠魂:京剧《颜真卿》演绎书坛巨擘的血性风骨

2025-09-19 23:34

全洋班演绎《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巡演引爆戏剧圈

2025-09-19 23:33

破局中国白:德化匠人重塑陶瓷传奇

2025-09-19 23:32

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震撼登场,热血唱响不屈民族魂

2025-09-19 22:22

《青春导演乘风破浪:海岛影像掀起新潮》

2025-09-19 22:21

人民力量绘就时代画卷:美术展中的精神史诗与当代回响

2025-09-19 22:19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称中国电影新生代令人振奋

2025-09-14 11:20

《神曲》登陆上海,意大利音乐剧震撼启幕

2025-09-14 11:19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惊艳登陆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即巅峰,点燃全城期待

2025-09-14 10:17

《生万物》引爆口碑:一寸土地,亿万深情

2025-09-14 10:16

潮起云归音乐展下周上海启幕,叶小钢邀你共赴音符之旅

2025-09-14 09:09

光影盛宴来袭:国庆档电影大战,你选哪一部?

2025-09-14 09:08

2025地坛书市启幕:500万惠民券点燃京城阅读热

2025-09-14 09:07

《窗外是蓝星》: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震撼登场

2025-09-09 11:31

丝路文物有‘法’护航:中国公益诉讼守护文明根脉

2025-09-09 11:29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